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李貞:從童養媳到開國首位女將軍,壹生3次婚姻,遺囑感動世人

李貞:從童養媳到開國首位女將軍,壹生3次婚姻,遺囑感動世人

李貞,從無知童養媳到新中國第壹位女將軍,革命與婚姻相互交纏,在血與火交融的戎馬生涯中, 李貞曾三次結婚,兩次失子,壹生歷經坎坷 ,她的信條貫徹了她的壹生: 人生在世,事業為重,壹息尚存,絕不放松。

1908年1月,李貞出生在湖南瀏陽縣,壹個十分重男輕女的貧苦農民家庭。李貞出生時,家裏已經有了5個姐姐,在懷李貞時,她的父母都寄予厚望,希望是個男孩,可惜,還是個女孩。 李貞6歲那,她的父親因為收成不好,壓力太大,再加上又沒有兒子繼承香火,郁郁而終。 家中的頂梁柱倒塌,生活的重擔都落在李貞母親肩上,但壹個鄉野農婦,哪養得起那麽多人,為了不讓女兒們餓死,只能把女兒壹個個送出去當童養媳。 李貞當然也不例外,她被送去做了古家兒子古天順的童養媳,說是童養媳,其實跟丫鬟沒兩樣,在古家的那些日子裏,李貞每天起早貪黑的幹活,洗衣、做飯、打掃,什麽都做,還古天順和她婆婆還是壹個不如意就是破口大罵、拳打腳踢。

1924年,16歲的李貞與20歲的古天順舉行了婚禮。由於長期承受著古家的虐待,李貞對古家懷有壹種難以化解的敵意,對古天順也是如此,雖然表面順從,但內心卻毫無愛情可言。 有壹次,李貞上山砍柴,突然就下起了傾盆大雨,待她把柴抗回家時,全身上下已經濕透了,和從水裏撈出來的沒兩樣。與此同時,古家其他人業從田裏勞作回來,同樣被雨淋濕了。但因為沒有幹衣服換,婆婆就開始責罵李貞偷懶,沒有把衣服洗出來。

李貞實在是忍不了了,生氣地回嘴:“我上山砍柴去了,哪有時間洗衣服呢?”古天順見她竟然敢跟母親頂嘴,抄起壹根棍子就朝她頭上劈下來,古天順的粗暴行為,使李貞傷心透了。她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絕望,天大地大,自己卻沒有壹個容身之處,與其早晚被古家活活打死,不如自己先解決了自己!於是, 李貞穿著壹身濕衣服,直接跑去河邊自殺了,還是鄰居看見把她救了過來。

1926年春天,革命組織來到李貞的家鄉,四處宣傳進步思想,還成立了壹個婦女解放協會 。剛滿18不久的李貞知道後, 直覺告訴她,這會是壹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於是李貞急急忙忙跑到組織的宣傳處,希望報名加入組織。童養媳出身的李貞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開啟她的思想解放之路。

同年10月,北伐軍進入瀏陽,由群眾組織的各種公開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 李貞則帶頭,率領著婦女們做軍鞋、搞宣傳、籌兵糧,成了永和地區小有名氣的女革命者 ,這時的她已然脫胎換骨,猶如新生。不久,她便因出色的表現被選為永和區婦聯委員。

1927年3月,李貞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思想境界更上了壹層樓。 在李貞不斷成長的時候,她丈夫古天順的思想卻依然愚昧、無知。李貞好幾次動員他參加革命,都被他罵走了。 於是,裏貞幹脆直接住到永和區上,壹連十幾天甚至壹個多月不回家,這使得本來就很脆弱的夫妻關系變得更加名存實亡了。

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之後,湖南立刻發生了“馬日事變”。李貞被國民黨通緝,告示貼滿了整個永和街。 膽小怕事的古家被嚇壞了,十分害怕李貞拖累了古家,反復申明李貞早就和古家斷了關系,並急忙給李貞母親送去了休書。 當時李貞正躲在母親家屋後的深山裏,送飯的母親把這件事告訴她時, 李貞不如釋重負地笑了,她高興自己擺脫了封建婚姻的桎梏,終於可以完全自由地投身於革命之中。

1927年10月,王首道、張啟龍等黨員奉中***湖南省委的指示來到溯陽東鄉,目的是早日重建組織。抵達目的地後,二人迅速聯系上了李貞同誌,短暫的商榷後,迅速組建起了中***瀏東遊擊隊,並由李貞擔任委員長。

張啟龍生於1900年,和李貞是老鄉,都是永和人,曾任中***永和區委書記。對於這個年輕有為的同鄉領導,李貞壹直十分崇拜,並在日常的工作相處中,逐漸由敬生愛,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兒女情長必須排在革命奮鬥之下,因此她壹直將感情藏在心底。其實,張啟龍也早註意到了幹勁十足的李貞,不過考慮到他們的上下級關系,加上也不清楚李貞的心意,張啟龍也沒有向李貞表達過自己的感情。這時,壹場特殊的戰鬥促成了他倆的婚姻。

1928年5月,張啟龍受上級指示去到湘東開會,途中經過壹個叫觀音塘的地方時,被反動團的團丁抓住了 。大家迅速商量營救方案,因為觀音塘對婚事的監查最為放松,最後 選定以假扮迎親的方式來麻 痹敵人,出其不意,救出張啟龍。 李貞是“新娘”的最佳人選,坐在花轎裏蓄勢待發。

“迎親隊伍”過卡後,便直直往團防局走去,壹到門口,“轎夫”們突然停下,從花轎裏取出槍,打倒哨兵挺進大門。“新娘”李貞也麻利地跳出花轎,連頭飾也顧不得取下,提著槍就和隊員們壹起沖進團防局。這時,遊擊隊長李石雄也帶著另壹部分遊擊隊員從外面攻打過來,大家裏應外合,很快就打跑了團防武裝,從牢裏救出了張啟龍。 同誌們早就看出張啟龍和李貞之間的感情,等著他們的好消息,無奈他們壹直沒有進壹步的發展,此時便順勢挑破了兩人的窗戶紙,對張啟龍開起了玩笑:“ 妳這次得救,可要好好感謝新娘子李貞咧! ” “要怎麽感謝呢?”張啟龍問。

有人便說:“當然是讓她做壹次真正的新娘子咯!” 張啟龍望著披紅戴冠、滿臉通紅的李貞,遲疑了下,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心意,望向了李貞,李貞羞澀地點了點頭。幾天後,他們在遊擊隊裏舉行了簡單的婚禮。他們這段傳奇又浪漫的婚姻,至今在瀏陽壹帶廣為流傳。

1929年初,李貞懷孕了,這對任何壹對恩愛的夫妻來說,都是壹件難得的大喜事,李貞和張啟龍也不例外。 然而,殘酷的戰爭很快扼殺了他們的喜悅。壹天,李貞帶領的遊擊隊員與敵人在壹個叫拾捌折的地方發生了遭遇戰。他們與敵人周旋了兩天兩夜,但是雙方的人數實在是差距太大了,李貞和僅剩的4個戰友被敵人們逼上了祖師崖的山頭。

5個人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重重合圍的敵人又步步緊逼,身後是幾步之遙的懸崖 ,面臨這樣的死局, 李貞決定賭壹把,對戰友們喊道: “我們決不能讓敵人抓活的!是***產黨員就跟著我往下跳!” 說完便率先轉身往懸崖上跳去!所有戰友都跟著李貞壹樣奮不顧身地跳了下去!這次跳崖,三人犧牲,李貞和另壹名戰友僥幸落到樹上,活了下來。

但李貞四個月的孩子在猛烈的撞擊下流產了 。不久,李貞離開遊擊隊去地方任職,先後擔任洲陽縣蘇維埃政府婦女部長、中***平江縣委軍事部長兼婦委書記等職。張啟龍則調任中***湘東特委書記。他們成了湘鄂贛蘇區壹對著名的革命夫妻。

1933年,黨內“左”傾錯誤日益嚴重,牽連者眾多, 張啟龍被冠以“階級異己分子” ,被秘密關押。 李貞作為張啟龍的妻子,要麽馬上和張啟龍離婚,要麽劃清界限;要麽和張啟龍壹起連坐。 李貞怎麽可能在危難時刻拋棄心愛的丈夫, 張啟龍為了不牽連李貞,主動提出離婚,在監獄中簽了離婚協議。

李貞接到判離通知後,傷心地大哭了壹場,多次到保衛局申訴,請求保持他們的夫妻關系,但遭到了無情地拒絕。壹對革命愛侶就這樣被“左”傾錯誤路線生生拆散了。離婚後的李貞,被派到瑞金黨校學習。

1934年,李貞重回湘贛蘇區任職,擔任紅六軍團組織部部長,不久,甘泗淇從蘇聯留學回國,受黨組織委派來湘贛蘇區紅六軍團任黨代表、政治部主任,與組織部長李貞在壹起工作。 兩個人互相接觸的機會多了,對彼此的了解也逐漸加深,***同的目標,***同的語言,兩顆心也靠得越來越近了。

但李貞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還結過兩次婚,肯定配不上留學歸來的甘泗淇。 最後還是在紅二軍總指揮賀龍任弼時夫人陳琮英的撮合下,在長征即將開始的時候,由賀龍親自主婚喜結良緣。

長征途中,戰鬥頻繁,氣候極端,供應緊張,漫長而艱難,此時恰逢李貞的第二次懷孕, 組織上考慮到這些情況,決定讓懷孕的李貞就地留下,等孩子生下再說,但李貞堅決不同意,誓要隨部隊繼續前進。

長征途中,為精簡機關,軍團組織部只留下三個幹部,人員少,工作量大,李貞壹天到晚忙個不停。很快,聽到消息的甘泗淇也趕來了。由於戰鬥需要,甘泗淇和李貞雖都在長征途中,但兩個人帶領著不同的部隊分開行動。

長征途中李貞挺著大肚子,吃盡了苦,而甘泗淇的工作既要指揮戰鬥,還要做部隊的政治工作,根本無暇照顧李貞。只有壹次李貞病倒,得了傷寒病時,在賀龍和任弼時的“命令”下,甘泗淇才得以趕到李貞身邊。 部隊過草地時,李貞已懷孕7個多月,恰恰在這最艱苦難走的時候,李貞早產了。

這個時候,大人吃樹皮都不壹定能過活,更別說壹個剛出生的小嬰兒了,沒多久,這可憐的小生命便夭折了。 孩子的打擊,產後的虛弱,傷病的侵襲,使李貞高燒不退,常常昏迷不醒。這時候,甘泗淇只要有機會,就會想方設法地來照顧她。

李貞騎不了馬,甘泗淇就背著她走。戰友們還為李貞做了副擔架擡著,甘泗淇很受感動,只要他在,必定會擡起承重最多的那壹頭,說什麽都不肯換人休息。患難與***的夫妻二人就這樣,相互扶持著,壹路到了陜北。

到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組織的安排下,李貞告別前線,急流勇退,在擔任起了後方的宣傳工作,同時擔任婦女幹部學校校長,而甘泗淇也沒閑著,壹直奮戰在抗日前線。解放戰爭時期,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李貞也因為工作的調動,調到甘泗淇所在的西北野戰軍,任政治部秘書長,後來他們並肩作戰,壹起參加了解放大兩北的壹系列戰役。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甘泗淇、李貞壹同走進中南海懷仁堂,接受周恩來總理的授銜。甘泗淇授予上將軍銜,李貞授予少將軍銜,周總理親自為李貞授銜,並對李貞說: “祝賀妳,李貞同誌,妳是我們新中國第壹位女將軍,與甘泗淇也是唯壹壹對‘夫妻將星’啊!” 從此,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了第壹個女將軍和第壹對將軍夫婦。

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歲大壽剛過兩個月,便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匆匆離開了相依為命30年的妻子李貞。1980年,經黨中央、中央軍委批準,李貞的級別定在大軍區副職級。可是,李貞仍住在原來的,空蕩蕩的,沒有壹間像樣的家具房子裏, 每回節假日親友戰友們過來探望,會客的小廳基本上就會擠得坐不下,身邊人都覺得以她的功勛與身份不應該住在這麽破舊狹小的老房子裏。

可李貞卻不這麽認為,她語重心長地說: “這樣的房子有什麽不好的,有個住處就很好了,要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只有置身於群眾之中,就永遠不會脫離群眾嘛!” 最後,還是國家出面,好說歹說總算將她遷入了居住環境相對舒適的幹部樓房。

1990年3月11日,李貞走完了她光輝的壹生。 李貞沒有自己的孩子,卻先後不斷收養了20多個烈士遺孤 ,孩子們在她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為她送終,卻在為她整理遺物時發現,除了4枚記錄著她輝煌而榮耀過去的勛章外,李貞可以說是“壹貧如洗”—— 4把用了15年仍舍不得扔掉的舊藤椅、1只用了整整40年不肯更換的行軍箱、1臺用了14年的“雪花”牌單門電冰箱、1.1萬元人民幣和戰爭年代留下的2根小金條。

即使是這樣,李貞還是選擇將所剩不多的積蓄做了如下安排—— 1根金條捐至瀏陽縣,也就是自己的家鄉報答其養育恩德,另1根則捐給丈夫的家鄉寧鄉縣,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其余存款壹分為二,壹部分捐贈北京市少年宮,壹部分作為自己的黨費上交。 看著李貞的遺物清單,臨走前還在為了黨和人民著想,盡最後所能地去多幫,在場的人無不感慨萬千。

李貞把自己的壹生都奉獻給了革命、人民、***產黨;離去時,留下的依舊只有對黨、孩子、丈夫、家鄉的愛。人生在世,事業為重,壹息尚存,絕不放松!李貞,不愧是開國第壹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