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武聖宮的湖北恩施武聖宮

武聖宮的湖北恩施武聖宮

湖北恩施武聖宮,地處城南門外葫蘆坪的臺地上,憑借地勢顯得高大恢宏。走在城鄉街上,透過古香古色木房,可見武聖宮突顯古樸、蒼桑山墻;在廟東側坡地上,可看到雄偉壯觀弧形封火山墻,高低錯落有致。

武聖宮正前方是清江、巴公溪、高橋河三水之匯,東南與連珠塔隔清江相望,遠望可見清江大轉彎、五峰山主峰、龍首山清江絕壁及209國道,蔚為壯觀。

武聖宮 武聖宮坐北朝南,莊嚴、精致、雄偉,白粉墻面與正中石門洞形成虛實對比。

石質大門:寬1.6米,高2.5米,石門上方豎刻“武聖宮”三字廟額,馬頭墻縱橫錯落,脊瓦勾滴色彩灰暗,墻頂線角優美,頭角崢嶸。石門兩側原有《恩施武聖宮》對聯:“夫子既聖矣,至大至剛,是集義所生者;君子尚勇乎,不憂不懼,其為人之本歟”。

武聖宮:平面是東西窄南北長的矩形“四合院式”,沿南北軸線依次為戲樓(下部為入口)、庭院、抱廈和大殿。

戲樓:寬8.3米、深8.3米,兩側各有耳室壹間,寬2.7米,深4.3米;戲樓下原有石馬壹對,今僅存石馬踩蹲的柱形盤石壹對。

戲樓分戲臺和後室,後室為化妝候演之地。戲樓前有楹聯壹幅,曰:“視古鑒今,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愚有神仙”,為2003年維修時所書。站立在戲臺,可以想象,整個建築張燈結彩,香煙繚繞,鑼鼓喧囂,高朋滿座,戲友如雲盛況。

庭院:寬13.7米,深12.3米,抱廈寬13.6米,深3.57米,抱廈與正殿相連,地基比庭院高1.1米。庭院兩側有石級階梯至抱廈,兩旁是木質兩層看樓,看樓深17.7米,寬3.4米,高離地面2.1米。戲樓下側地面及庭院均為石板嵌成。抱廈兩側各有壹個天井,天井深8.3米,寬4.1米。

大殿及抱廈:頂部內側檐水經墻壁內下水道至天井及排水地溝排出宮外,從天井向外轉有兩門,經“二合壹”形式形成七級臺階可到看樓,看樓與戲樓相通。

武聖宮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寬13.6米,深14.5米,木質柱、枋高大雄偉;地面與抱廈壹樣,為三合土鋪成,抱廈和戲樓下石質磉墩加短柱石高達1.8米。

大殿內磉礅粗大,雕刻無壹雷同,實屬罕見。大殿正後部原供奉關帝座像及關平、周倉站像。在抱廈、正殿正前部頂部木枋間原懸掛木匾,2003年維修時,撰寫匾聯,抱廈內壹幅為:“忠義仁勇,三教盡皈依正真聰明心似日懸天上;九洲隆亭,祀莫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大殿內二幅,壹為“誌在春秋,史官擬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誌人原為天物;後世尊崇,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另壹幅為“神威遠震,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大殿後部有門可出,相傳後部平壩原有壹個較小的觀音廟。 興起

武聖宮始建於南明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即1647年),為南明將軍何騰蛟督師興建,《恩施縣誌·藝文》(清同治版)何騰蛟著《關聖廟碑記》載:“……余偕忠貞營諸勛鎮,奉命督師……乃營中副將魏懷等適於施州建廟,鳩工落成,問記,究厥所繇,以先年虜酋犯順,本營將士奮勇剿除,滅此朝食,默禱厥靈,期以爭濟,崇新廟貌,乃自遠安以迨巴巫,苦無善地,後奔馳未遑,今於夜郎南郭,開元、文祀兩古剎間,山僅數武,刑勢狀麗,珠峰雪嶺,麟水、鐵溝、峙江其間,狀哉……。”

何騰蛟(1592—1649年)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今黎平)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以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禦史、巡撫湖廣,弘光元年(1645年)任湖廣總督,隆武時聯絡李自成舊部農民起義軍同禦清軍。永歷元年(1647年)清軍陷湖南,他退至廣西,次年利用金聲桓、李成棟反清機會,壹度收復湖南大部,後在湘譚兵敗被俘身亡。

碑記

《關聖廟碑記》石碑現不存,相傳其碑石奇異。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九月恩施縣知縣鄭永禧所著《施州考古錄》中《關廟何督師碑石奇異》文記:“……按此碑今尚完全存在,書法雄傑蒼勁,頗可想見督師其人,施人歷多以靈異目之。《續府誌》黃世崇有後記雲:‘施南府城南朝陽門外關廟碑石光如鑒,能照見數裏外山水人物,光緒五年予至施,施人嘖嘖以碑石之異告,詢以碑文作者則不能舉其名,壹日予往視之,石異洵如人言,審其文凡二百五十字(少數二字)署尾曰:皇明永歷歲在丁亥九月彀旦欽命督師恢復江豫楚蜀兼督雲貴廣西軍務糧餉持賜蟒玉尚方便宜行事柱國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忠貞營爵下副總兵官魏懷、周永福,參將徐光,範斯文,王任、趙體仁,遊擊樊起林、程守產、尚登龍、劉喜元、郭文昌、王復圖、王國泰、張存孝、秦繼德、馬應奇、閆閔瑞同立……’何公斯文獨以石異為人愛惜幸免倒掊擊之厄,豈公之文幸賴石以存與,初公之文如日月行天不可磨滅,天故特生茲石,以壽斯文耳,予素有金石文字之癖,施之祠廟碑記無不周覽,微石異固將往觀,而人之重斯碑者則以其石而不以其文與人亦獨何與……”。

考證

綜上所述,並依據《辭海》註:武廟,同文廟相對,明清時稱奉祀關羽的廟為武廟,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萬歷二十二年(1595年)因道士殿通元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列……繼而崇為武廟”的記載,結合對開元寺、武聖宮、大觀閣位置的考證而知,武聖宮建於南明永歷元年9月即公元1647年9月,而有關“關廟,又稱武聖宮大觀閣,唐時建,名開元寺,明末清初由何騰蛟重建”的說法為附會之辭。

修繕變革

武聖宮內鑲嵌於庭院後壁、右側看樓墻壁和大殿兩側墻壁上的清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年間24通古碑,是重要碑刻文物,數量大,內容豐富,實屬少見。於2003年12月對武聖宮碑文進行了抄錄,其碑文主要記載施南協三營公幫文助章程、祭祀、置廟產及維修等方面歷史,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施南府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始設“協級”級軍事機構——施南協,武聖宮為軍隊祭祀關羽和進行其他與軍事有關的專用活動場所,又為施南府操防祭祀的宮廟。因此記載施南協三營公幫義助章程的碑刻較多,或是最主要的,***有清嘉慶九年(1814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鹹豐九年(1859年)、清同治七年(1870年)、清同治十□年、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間***7塊,對軍隊中年裹辭汰衣食拮據棺厝不濟等制定了詳細的義助章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而進行修訂。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壹塊碑還記載了“經查明陳大恩昌充施南協右營病故守兵親屬認領義助而立碑飭警”的事實。

清乾隆庚申歲(1740年),清光緒十壹年(1885)兩碑還記載了武聖宮置田地房產,招佃收租,其收入用作祭祀香燈之資。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道光十五(1835年)、清道光十七(1837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塊碑記載了武聖宮對協營因戰(鎮壓農民起義、出兵抗倭)因病死亡而無親屬認領的兵廠進行存放、安葬於五峰山官山義冢(《恩施縣誌》記載:五峰山官山義冢壹處)和春秋歲暮祭掃,將這部分兵丁的存錢或義助余額公議捐入武聖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碑記:“辛醜(1841年)春正本協奉調出征廣東抗英官兵九十有三……先歸五十三人公同捐修關帝座前圍欄格簽壹堂……余錢用廟內以作香燈。”

關於武聖宮維修記事碑僅有清同治辛未年(1871)“籌修武聖宮廟宇派理經管各行執事列後”碑壹塊,碑文對武聖宮維修時經管出入銀錢、布局監修,包工議價、磚瓦柘鐵器數目等分工執事名單作了詳細記錄。看來,該年對武聖宮進行了壹次規模較大的維修。

祭祀活動

清時,武聖宮為施南府操防營,戲班子存於操防營,先是唱昆曲,每逢5月13日關公生日,便以真刀真槍唱戲。武聖宮還是表演地方戲曲的場所,清“改土歸流”後,漢文化開始傳入,戲樓戲臺建築開始興起,以今日武聖宮戲樓、看樓保存完整而知,武聖宮現存建築應為清時所建。關於武聖宮祭祀典禮,《恩施縣誌·壇廟》作了詳盡記載:“關帝廟,通禮:歲以春、秋仲月,及五月旬有三日致祭。府,知府主之;縣,知縣主之……”並對神位前殿中、西階、東階、殿內陳設等作了詳細記錄。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六戰區部分部隊及重傷醫院駐此,內部設置已廢,但整體房屋建築保存較好。解放後,武聖宮由縣、市房管所和六角亭辦事處管理,並安排了10余戶居民居住。 2003年正月初七清晨,新任恩施州委書記湯濤、州長周先旺同誌,看到武聖宮前垃圾堆如山,宮內居住著十余戶人家,堆積雜亂柴草,蜘蛛網般的電線,燃燒著的竈臺、火爐。恢宏建築、雕飾、柱坊、蒼桑的山墻,八百裏清江邊唯壹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面臨如此尷尬,心情十分沈重。

2月8日全州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湯書記說:“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春節期間看了城區幾個文物景點,特別是武聖宮,心如泣血……”。隨即布置相關部門清除宮前垃圾,搬遷住戶,進行維修保護。隨之,恩施市委書記吳希寧多次主持召開武聖宮維修、保護、開發、利用的專題會議,要求市直有關部門認真加以落實,市文體局、市房管局、六角亭街道辦事處等部門密切配合,采取措施,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工作力度。於2003年11月30日,武聖宮維修工程竣工,並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