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分結
梵語pan~ca-a^varabha^gi^ya-sam!yojana^ni。指順益下分界之五種結惑。乃對五上分結而立五下分結。全稱五順下分結。略稱五下結、五下。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種結惑,系縛眾生,令其不得超脫其界。五下分結即:(壹)欲貪,於順情境上生起貪著之心而無有厭足。(二)嗔恚,於違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三)有身見,於名(心)、色(色身)、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計為身,執著我見。(四)戒禁取見,取執非理無道之邪戒。(五)疑,迷心乖理,狐疑不決,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覺合塵。
欲界眾生由於上述之欲貪與嗔恚二結,遂不得超離欲界,若有能超離者,由有身見等後三結,終亦還下於欲界,故偏立此五種,稱為順下分結。五順下分結以三十壹事為自性,所謂欲貪與嗔恚各為欲界五部之所斷,故有十事;有身見為三界見苦所斷,故有三事;戒禁取見為三界各見苦、見道所斷,故有六事;疑為三界各四部之所斷,故有十二事,總成三十壹事。〔雜阿含經卷三十二、俱舍論卷二十壹、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順正理論卷五十四、大乘義章卷五末〕(參閱‘五部’1154)
三藏法數 對“五下分結”解釋如下:
五下分結 [出天臺四教儀集註] 下分結者。即欲界之結惑也。壹貪結貪者。貪著無厭也。謂欲界眾生。於順情境上。起於貪心。無有厭足。由此貪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二嗔結嗔者。忿怒之心也。謂欲界眾生。於違情境上。起於嗔心而不自己。由此嗔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三身見結身見者。謂欲界眾生。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分界妄計為身。由此見惑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四戒取結戒取者。謂諸外道。於非戒中取以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執系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五疑結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決也。謂欲界眾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由此疑惑擊縛。三界無有出期。故名結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五下分結”解釋如下:
五下分結 (術語)三界中,欲界之結惑曰下分結,立五結:壹貪結,貪欲之煩惱。二嗔結,嗔恚之煩惱。三身見結,我見之煩惱。四戒取結,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五疑結,狐疑諦理之煩惱。此五惑於欲界而起者,且為之不能超脫欲界,故謂之下分結。俱舍論謂之順下分。見俱舍論二十壹、大乘義章五末,四教儀集註中,三藏法數二十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五下分結”解釋如下:
五下分結經 (經名)攝於中阿含經五十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五下分結”解釋如下:
五下分結 (術語)謂系縛有情於欲界之五種煩惱。見結條附錄。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對“五下分結”解釋如下:
五下分結(梵pan~ca a^varabha^giya-sam!yojana^ni,巴pan~c'orambha^giyani-sam!yojana^ni)
指系縛有情於欲界的五種煩惱。所謂下分,即下界,相對於色、無色的上界,而指欲界。具名五順下分結,略稱五下結或五下。《俱舍論》卷二十壹雲(大正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