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李靖簡介,壹代名將李績和李靖有什麽關系?

李靖簡介,壹代名將李績和李靖有什麽關系?

李績和李靖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強盛和富庶的朝代之壹,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有非常突出的成果,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財富和寶藏。唐朝同時也是壹個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朝代,文有著名的賢臣房玄齡、杜如晦等,武則有唐代初期李靖和李績這兩位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將領,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謀略為唐朝的建立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是壹代名將。

先來看李績,他出生於公元594年,原本姓徐,名世績,字懋功,是曹州離狐即現今山東東明南人氏。他先是跟隨隋末時由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活動,之後瓦崗君被打敗後又投降了由李淵所率領的軍隊,之後曾經擔任過右武侯大將軍和並州都督的職位,因為戰功卓著,被冊封為曹國公。之後又賜姓李,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把名字中的”世“去掉,改名為立績。他壹生四處征戰,打了許多著名的戰役,先後攻破過東突厥和高句麗的軍隊。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他於總章二年即669年12月3日病逝,享年七十六歲。死後追贈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為貞武,陪葬於昭陵。

再看李靖。他生於公元571年,字藥師,是雍州三原即現在的的陜西三原縣人氏。是譚超的開國功臣之壹,著名的將領和軍事家。他善於用兵,謀略超群,曾平定了蕭銑,打敗了東突厥的入侵,大破吐谷渾,立下了赫赫戰功。於649年逝世,享年七十九歲。死後被冊封為司徒和並州都督,謚號景武,和李績壹起陪葬於昭陵。

李績和李靖都是唐初聞名天下的將領,擁有超凡的智謀,他們的卓越功績將永遠被後世稱頌和銘記。

李靖簡介

李靖,生於公元571年,卒於649年,他的封號為衛國武公。字藥師,雍州三原也就是現在的陜西三原縣東北人氏。是隋末唐初時期著名的將領,唐朝的開國功臣,也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李靖是壹個具有雄才大略和深遠智慧的人,他壹生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戰爭,建立了卓越的功績,他曾經南平蕭銑、輔公v,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幾乎是戰無不勝。去世後謚號為景武,陪葬於唐太宗的陵墓昭陵。

李靖出生在壹個官僚世家,隋朝著名的將領韓擒虎是他的舅舅,他的祖父李崇義擔任殷州刺史的職位,他的父親李詮也曾經做到過趙郡太守的官職。在家庭環境影響和熏陶之下,他從小便立下了為國家開疆擴土的目標。他也積極學習各種軍事知識和治國之策,很快就鍛煉了自己在這方面的天賦,他每次和舅舅韓擒虎討論兵法之事,都是對答如流,侃侃而談,令韓擒虎大為驚嘆:“只有妳才能和我談論孫、吳之術啊!”李靖的仕途是從擔任長安縣功曹開始的,因為政績突出很快就得到升遷,做了殿內直長和駕部員外郎。

此時的隋朝已經天下大亂,各地都有人馬紛紛起義反抗隋朝的統治。李靖此時也察覺到了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的起兵舉動,原本想向隋煬帝上奏,但是卻不幸被李淵所俘虜,在李淵將要將其斬首之時,他絲毫沒有膽怯和畏懼,而是大聲疾呼:“您起兵應該是為天下除去暴亂,怎麽可以因為私人的恩怨就殺死壯士呢?”李淵被他這番話所打動,於是便放過了李靖,將他召入府中做事。

李靖在李淵手下很快便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先後幫助他打敗了各地的兵馬,統壹天下,建立了唐朝。李靖先後輔佐了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兩位皇帝,深受他們的器重和信任。李靖最終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也就是649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歲。死後被追贈為司徒、並州都督。民間因為他戰功卓著,為他建立了很多寺廟時常供奉。

李靖的三兒子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哪咤是壹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主要見於我國古典神幻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其中在《封神演義》中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子,曾經幫助另壹著名歷史人物姜子牙打敗了殷商最後壹位君王紂王。而關於哪咤這個人物的來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壹種說法認為其來自印度和佛教,壹說源於古波斯。

第壹種說法來自佛教。在佛教的記載中,他是四大天王之壹的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的兒子,是佛教的護法神。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和考證,在最早的佛經中並沒有哪咤這個人,有的是另外壹個——那咤。這個人主要出現在唐朝以及以後和毗沙門有關的佛經典籍中,比如《北方毗沙門隨軍護法儀軌》。在我國南北朝時的北涼時期所翻譯的《佛所行贊》中也沒有哪咤的名字,典籍中記載的毗沙門天王的兒子叫那羅鳩娑。因此這個說法可能並不準確。

另壹個說法是來自古波斯。現在的伊朗學者認為,“哪咤”這個名字來自來源於波斯語中的“Nuzad”,這個詞的意思是新生兒和小孩子,他們的主要理由是哪咤壹直是壹個七八歲孩子的形象,而“哪咤”壹詞在漢語中的意思並沒有人知曉,但是努紮爾(nuzar)壹次在阿維斯陀語的含義為“年輕、嶄新”,這跟波斯語中的“Nuzad”壹詞的意思很相近。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說法具有壹定的根據和準確性。

不管哪咤是來自何處,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他的故事和經歷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所創造的,其中寄托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和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