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藝的蜥蜴花園
2021-06-22 11:34古物潮玩認證商家,畫家 ,文化領域愛好者
關註
美學主播西藝《美術愛好者系列》
摘要通過對世界美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美育觀點展示,探究美育、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之間的關系,並以時代為背景,對我國美育的發展呈現的新態勢和缺失現象進行逐壹闡述,以及對大眾美育傳播的途徑、方法的相關嘗試。
關鍵詞:孔子/鮑姆嘉通/席勒/蔡元培/美育/藝術教育/審美教育/興趣教育/美術愛好者/兒童美術教育/成人美術教育/美育傳播
壹、世界美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觀點
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觀點:“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早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西周,便有周公“制禮作樂”,春秋末期,孔子創立了古代教育體系。他以“六藝”即:禮、樂、書、數、射、禦教授弟子。 “禮樂相濟”、“美善相樂”的中國古代美育,
禮樂結合,也成為當時治理國家規範社會秩序的方式。
2、鮑姆嘉通(1714-1762)德國哲學家 美學家
觀點: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
鮑姆嘉通不僅是美學學科的創名人,他還將美學定位為“感性認識的科學”。
1750年、1758年,鮑姆嘉通在其著作《美學》第壹卷,第二卷中將美學分為“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部分;
界定了美學的對象,要達到感性認識完善的三個條件:思想內容和諧、次序和安排壹致,表達的完美。1
提出了,壹、先天的自然美學:天生的素養和情感能力;二、審美訓練:先天的審美力如果不經常訓練會衰竭和消失;三、審美指導和審美學說:在可信和不可信的領域去尋找真。1
3、席勒(1864-1937)英國哲學家
觀點:遊戲沖動即“審美的創造形象的沖動”。
在人身上存在著兩種沖動,感性沖動與理性沖動,這兩種沖動都使人受到壹種強迫(壓力),都是不自由的。2
第三者沖動,即遊戲沖動。 “使人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恢復自由。“2
“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2)
4、蔡元培(1868-1940)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
觀點:蔡元培1930年為《教育大辭書》中“美育”詞條所寫的定義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科學在乎探究,所以別真偽;道德在乎執行,所以別善惡;美感在乎鑒賞,所以別美醜。”3
“吾人固不可不有壹種普通職業,以應利用厚生之需要;而於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讀文學,聽音樂,參觀美術館,以謀知識與安全的調和。這樣,才算是認識人生的價值了。” 4
先賢們對美育教育的觀點,成為後世對美育教育思考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探索的依據。
二、美育、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
美育類屬於人文教育,是結合哲學、藝術、宗教的世界觀教育。同時,美育也是培養人認識世界、發現真理,獲得真理的過程。前面先賢雖各自觀點各有差異,但卻***同指出了美育發揮著引導和教化的作用,對人類心靈塑造的影響,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家,儒、道、佛三家長期***存,多民族、多地域、多種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文化體系,促成了多樣化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中華文明經過漫長的歲月積累,形成了其獨有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和脈絡。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遷,西方的“現代審美觀”對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文藝復興三傑”到現在的“梵高”熱,西方各藝術流派的審美主張至今仍然掌握著世界藝術的風向標和話語權。
而我們在對其認知、學習、吸納的過程中,美育是壹個很好的“過濾器”。如果我們能夠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便可以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具備辨識力才能夠去偽存真、並能夠學以致用。尋找到他山之石與我們自身文化的契合點,才能夠實現創新與蛻變,從而推進藝術的深化與發展。
審美教育是將美學與教育方式相結合,將文化修養、心理結構豐富、審美意識相結合,將感情與理性協調統壹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通過知識和感情的調和,實現從發現美到創造美。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美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家層面面號召學校通過美育,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與審美情趣,保護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育部出臺相關管理方案,要求學校、政府***同促進美育發展,建立美育評價制度。
但或因為缺少必要的評價機制和監督,多年形成的成績導向,讓校園文化仍然偏重於傳統知識教育。“美育”還是被普遍認為是針對“藝術生“才有用的專業化教育。審美教育對人綜合素質塑造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只有當壹些知識型人才在某些領域裏與藝術發生碰撞之時,才顯現出那麽地“不合時宜”。
所以,不能夠把美育簡單地理解成為藝術教育。美育作為壹種情操教育,是對於高尚人格的培養和塑造。也正因為如此,美育不能操之過急。將美的理念,像種子壹樣播撒,待其在心靈孕育萌發,在需要的時候必然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國美育的新形態
美育的需求與發展,與時代進步與發展密切相關。如今,中國飛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市場化、信息化、物質文明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是越加饑渴。通過美育提高道德與人格修養,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溝通,從而實現良好的社會氛圍與精神家園的建設也是刻不容緩。
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的狀態導致大家對歷史、對文化的興趣正在日益減少。壹邊是政府開放展館免費參觀,壹邊是觀眾走馬觀花,不知所雲。旅遊時是去風景區還是去博物館,仍然是壹道選擇題。因為缺乏審美意識與鑒賞力的培養,導致大家對於藝術形成距離感,對於不了解的事物表示不關心。
而美育涉及到全民素質的提升,所以不能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機構來完成,還需要發動更多的公***資源,進行多方位的引導。以收藏類節目的普及為例,如今很多媒體都開設了收藏欄目。這類節目的熱播,讓大家對中國文物有了客觀的認識,對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價值都有了壹定程度的了解。同時,對藏品的歷史背景、相關藝術家也發生了興趣,掀起了全國收藏熱。收藏領域知識的普及,也成為美育的壹個重要的途徑。
如今,中國美育除了在校教育以外,”興趣教育”成為正在興起的新形態。我國”興趣教育”呈現出兩極化的特征。藝術愛好者群體,從過去的“文藝青年”正在向中老年人和兒童過渡。而這壹群體的生理特征和需求特征,也為美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課題。
1、兒童美育
其中,兒童美育特征之壹就是,開蒙期越來越早。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各種“兒童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少兒美育的根據地。繼英語、奧數熱之後,兒童“創意美術”已經成為父母們的首選。通過美術學習,實現對兒童美學啟蒙教育,開發兒童的情商、智力、拓展思維、開發創新意識,如今已經得到了家長們的普遍認同。
但與此同時,圍繞孩子的審美環境和審美氛圍並沒有同步建立。所以,周末孩子最好的去處還是遊樂場,而不是博物館、美術館。“熊孩子”破壞藝術作品、破壞公***設施的事件,仍時有發生。之所以呈現出所受教育與孩子行為出現分離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對美育的認知還不夠全面,美育不等同於美術教育,而是通過美學教育改變人們的行為意識朝向美好,這壹份初心,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
之前網絡上流傳的:關於外國人看不懂中國的幾個問題中就包括:”中國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都會送孩子去學藝術,而當孩子長大了說想要當藝術家的時候,家長卻瘋了。”的內容。雖然聽起來是個笑話,但這壹現象的確具有普遍性。而產生這壹現象的根本在於,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興趣培養的時候,忽視了,美育對世界觀的改造能力。而接受美育的孩子,在成年以後,想成為藝術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兒童”創意美術”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如今已經基本做到了普及。教育者對課程內容的研發和升級,將是這種藝術教學形式能否保持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因素。隨著兒童創意課程的推廣和普及,凡高的《星空》也已經成為童叟皆知的藝術作品。梵高熱,在孩子圈又壹波興起。這也提醒我們,藝術周邊、藝術衍生品、藝術推廣模式,等對藝術的傳播作用不可忽視。
“故宮文創”,是我國藝術衍生品推廣和傳播的壹個裏程碑案例。故宮通過藝術衍生品,讓《千裏江山圖》這樣的曠世名作,走下了神壇,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青年壹代的生活和他們的心裏。也因為如此,才讓這幅古跡,能夠不被歲月所遺忘,而能夠歷久彌新,勇立潮頭。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帶動了故宮藏品走進人們的視野,人們的生活,也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故宮,去探尋更多的歷史,去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
2、成人美育
在成人興趣教育方面,美育也取得了壹些成績,突出表現為,中老年人退休以後,“學點藝術”已成為壹件很時髦的事情。各地老年大學,各類藝術課程都是供不應求,美術教學班更是人滿為患。線上美術教學課程,因其便利性,可重復性,也深受歡迎。高端愛好者加入畫家研修班的,也是不乏其人。可以說,中老年人已經成為美術愛好者行列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分析原因,美術學習還是投入成本相對較少的壹項藝術活動。 “零基礎學美術”作為最有號召力的廣告語,打消了對於成年人學習藝術的心理顧慮。“時間短、見效快”的各種教學方法,使美術愛好者們經過壹段時間的學習就找到了“入境”的感覺。所以,成人美術教育市場呈現出十分活躍的態勢。
但目前,針對成人美術教育還是集中在美術教學方面。對美學、美術史、畫家,畫派,等與美術密切相關的知識並沒有得到普及。
謝赫六法,“氣韻”為先。作者的藝術情操,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會通過作品得以呈現。作為美術愛好者,不能只關註於繪畫本身,在審美意識、藝術修養方面的培養和塑造同等重要。
市場上除了專業學習的藝術班,還有壹些和美學相關的生活類課程。如:化妝、形象設計、色彩顧問、服飾穿搭等,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這些課程滿足了大家對形象氣質提升的需求。而在其粉絲群體中,也不乏美術愛好者。因為對視覺學、色彩學等美學原理掌握得不充分,她們不同程度存在聽了很長時間課程,在實踐中仍不能靈活應用,實現舉壹反三的苦惱。
通過審美改變行為意識,了解熱愛藝術;通過美育來陶冶情操、讓大家能夠感受到美、認識美、懂得美;通過興趣愛好讓人生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精神世界充滿美好,是美育的終極目標。所以,成人美育在藝術修養方面的教學,還是應該加以重視。
四、大眾美育傳播
作者本人也是壹名美育傳播者。正在嘗試通過網絡平臺,做美學知識的普及類的教育課程。第壹個主題《美術愛好者系列》,就是針對美術愛好者日常遇到的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倡導愛好美術者了解美術,關註美學。從關註壹幅畫到關註生活。在藝術作品創作的過程,要融入情感。也包含欣賞美術作品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其產生的深遠影響等相關內容。
欄目之初,之所以會選擇“美術愛好者”這個目標群體,就是考慮到雖然藝術家是美學傳播的核心,但美術愛好者是大眾群體。正所謂,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對這個群體的正確引導,有助於美學進壹步傳播。若我們的美術愛好者們能夠擁有像京劇“票友”壹樣的素質和情懷,我們的藝術環境、藝術氛圍也將水漲船高。 只有“藝術家”不再被看成是另類群體,那些有天賦的孩子想成為藝術家的夢想才能得到父母和社會的支持。只有形成好的生態,形成健康和諧的藝術氛圍,我們的藝術市場才能迎來真正的繁榮。
古往今來,美育在各個歷史時期,被不斷被提及。足以說明:這是壹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人們思想意識、審美意識的形成,有著極其復雜的背景和原因,所以想要做到普及,也必須是保持差異化的基礎上的普及。審美不能追求壹個模式、壹個標準。通過美育,就是要讓不同的人可以發現和感知到不同的美。
美育有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有助於國人良好修養,和精神風貌的塑造;擁有完善的審美意識,我們將不會陷入自相矛盾的狀態之中;因為我們能夠把握事物本質,明辨是非、美醜,遇到任何新思潮的沖擊,也不會輕易被左右。
美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壹位藝術工作者都應該積極參與其中,致力於發展美育,通過美育洗滌人們的心靈,高尚情操,讓這個世界、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加健康和美好。(完)
參考文獻:
1德鮑姆嘉通《美學》高鶴文 祁祥德 編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
2德 席勒《美育書簡》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3高平叔 《蔡元培美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張劍釋譯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2012
舉報/反饋
精彩推薦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