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內丘的寓意是什麽

內丘的寓意是什麽

內邱縣,漢稱中丘縣。《太平襄宇記》載:“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名中丘”(《順德府誌》載:“蓬山,在城西十五裏”)。隋開皇初年,因避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名諱,改為內丘縣(因“中”與“內”二字義通)。 00今縣境,春秋時期初為邢國地,邢滅屬衛,後入晉地。戰國時期為趙國轄域。西漢時置中丘縣(新莽時稱直聚),故城在城西十裏處,故城在城西十裏處,先屬冀州恒山郡(高後元年封國,八年復改為郡),後於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改隸冀州常山郡(由恒山國改稱。景帝中元五年封為國,元鼎三年復為郡)。東漢時,中丘縣屬冀州趙郡(建武五年封國,建安十八年改郡).三國、魏時,中丘縣屬冀州趙國(初為郡,太和六年封國)。晉代,中丘縣仍為冀州趙國。晉末,因戰亂廢置。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復置中丘縣,並徙治於今城關,屬殷州南趙郡。隋開皇初,因避楊忠之名諱,中丘縣改為內丘縣,屬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隸欒州,同年析置青山縣(故城在今縣西南與邢臺縣交界處的東、西青山村),屬邢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省青山縣入龍岡縣(今邢臺縣),同時內丘縣改隸邢州;大業三年,更隸襄國郡。唐代,於武德元年(公元613年)析龍岡縣東北境復置青山縣,和內丘縣同隸邢州;武德四年,內丘縣改屬趙州,五年還隸邢州(於貞觀元年起邢州隸屬河北道。天寶元年罷州為鉅鹿郡,至德二年復為邢州)。開成五年(公元849年)又廢青山縣,並入龍岡縣。五代時,內丘縣仍隸邢州。宋代,內丘縣屬河北西路信德府(初為邢州,宣和元年升為府)。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堯山縣(今隆堯縣地)省入,元佑元年復析置。入金後,內丘縣改隸河北西路邢州(初為信德府,天會七年降為州)。元代,內丘縣仍屬順德府,於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升順德府為順德路。同年唐山縣(今隆堯縣地)省入,不久即復置。明代,內丘縣屬京師順德府。清時,於雍正年間因避孔子名諱,內丘縣之“丘”字改為“邱”,屬直隸省順德府。民國初,內邱縣屬直隸省冀南道,三年(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三督察區。 00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9年創立太行區抗日根據地,轄內邱縣。1911年9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太行區,內邱縣為其壹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內邱縣仍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壹專區。1948年9月,撤銷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邊區,成立華北行政區,內邱縣隨太行區壹專區歸屬。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內邱縣即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 00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內邱縣仍為邢臺專區。]959年撤銷邢臺專區,內邱縣劃屬邯鄲專區,同年,撤銷臨城、隆堯、柏鄉三縣,並入內邱縣。1960年,又撤銷邯鄲專區,內邱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復設邢臺專區,內邱縣還屬。於1961年和1962年先後恢復隆堯、臨城和柏鄉三縣建制,內邱縣亦復原制。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仍轄內邱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全並為邢臺市,仍繼轄內邱縣。 002009年8月3日,內丘縣人民政府下發了《內丘縣人民政府關於規範使用縣名用字的通知》,通知要求為規範使用縣名用字,提高工作效率,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壹、嚴格統壹使用標準。各鄉鎮、各部門在工作中使用縣名時,凡涉及文字材料撰寫、公文印發上報、印章審批、公章使用等方面,壹律以民政部批準的地名為準,統壹使用標準縣名“內丘縣”。 00二、加強規範清理。各鄉鎮、各部門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對本單位縣名使用情況進行規範清理,重點抓好單位政務財務公開欄、辦公室內部管理制度、文件文頭、印章、對外宣傳廣告及出具的各類便函、證明等相關內容中“內邱”字樣的清理、替換。 00三、加強文件材料校核。各鄉鎮、各部門要加強對幹部職工,特別是文秘人員的教育、培訓、管理,強化文件材料校核意識,嚴把校對關,認真抓好文件材料的起草、校印、上報等環節的工作,確保文件材料不出現縣名用字不規範現象。 00四、搞好對外宣傳。各鄉鎮、各部門在與上級單位工作業務往來中,要嚴格按規定使用標準縣名。同時,要加強對外宣傳,提高對外影響,在10月1日前實現縣名用字規範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