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修身篇從企業家登山看“向死而生”——無數次破碎,壹次次重建

修身篇從企業家登山看“向死而生”——無數次破碎,壹次次重建

何為向死而生?

因此,先行到死中去,體會死亡的過程,才能以倒敘的方式從終結的死亡看到人生的意義,以整個存在都看得見的可能性來把握存在,從而實現人的自由,達到“本真存在”。因此,對死亡的畏懼可以產生“為死而在”的奮進的自由,死亡因此可以成為人生的推動力(冷成金,2012)。

因而,向死而生的價值與意義就在於,在此眾生沈淪的時刻,唯有死亡的重錘能夠敲響麻木的靈魂,喚醒迷失已久的人們,它啟示人們以壹種“壹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以壹種時不我待的意識去開拓更為精彩也更有意義的生命過程。

正如西方著名作家波伏瓦在其名著《人都是要死的》壹書中所揭示的壹樣:生死對於人生來說,就像壹張豎琴的兩端,唯有兩端拉緊,豎琴才能起到豎琴的作用,缺少任何壹端,豎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叔本華說:“人生終究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來回搖擺”,而只有生沒有死的人生只能淪落至無可逃避的無聊的深淵。正是死亡拉緊了生命的琴弦,使人能以壹種時不我待的精神去創造,去拼搏,也因此賦予人生過程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所以,死是生的前提,有生有死,才是壹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其實,對死的默想的實質是對生的沈思,因為對死的恐懼必然導向對生之意義的追問,提出為什麽活的問題。這正是史鐵生的思路,史鐵生在所有提到死的地方必然緊接著提出“生的意義”。在此眾生沈淪的時刻,唯有死亡的重錘能夠敲響麻木的靈魂,喚醒迷失已久的人們,它啟示人們以壹種“壹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創造有價值的人生,以壹種時不我待的意識去開拓更為精彩也更有意義的生命過程。

人在本質上是由內心驅動的、自助尋求意義的觀念性生命,當壹個人的重大心理目標都實現後,內心便不再有目標驅動和組織人格世界以及其他心理活動,人格世界不斷走向自我封閉,這時,人格系統必然出現熵增的過程,為了破壞這種平衡狀態,系統必須引進負熵以實現有序狀態(章凱,2014)。死亡作為壹種“極端負熵”最容易暴露事物的本質,讓人心生畏懼。死亡這種來自外部的強烈認知刺激通過傳遞壹種畏之情緒啟示著無,將此在(指代人)逼回到自身去(海德格爾,1927)。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唯大勇者敢畏,登山的企業家們正是因為敢於直面死亡,才能使他們能夠擺脫沈淪狀態而能夠回歸本真的生活。

經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負熵來自於開放環境,這種開放不僅僅包括對外開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獨、反思與認知的過程。在心理的自組織模型中,死亡作為壹種人格的強刺激將有助於打破自組織心理系統的平衡態,逃離熵增舒適區,實現人格的有序。換言之,畏懼死亡是熱愛生命的強心劑。

對於登山的企業家們而言,當企業家們中層目標(Locke and Latham,1990)實現以後,他們會陷入到缺失意義、缺失目標和空虛的境地中(舒爾茨,1988)。於是,他們開始追求壹種不同於常人的精神目標——挑戰極限,超越自我。正如黃怒波在兩次登頂珠峰後表明自己攀登珠峰的根源在於“為了不平庸地生活,為了更好地活著”。中國古人強調“未知生,焉知死”,而西方人強調“未知死,安知生”,然而,前者無法知道生的意義,後者則將生的意義寄托給來世。海德格爾將生與死結合在壹起思考,將死理解為“向終結存在”,從而將生嵌入死中,將死嵌入生中。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這是其攀登珠峰所追尋的更高的心理目標。因此,人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實現心中的目標,更在於不斷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標。不過,這些更高水平的心理目標都是個體在環境的壹定影響下主動建構的指向未來的壹種心理動力狀態(章凱,2014:53)。換言之,高層次心理目標的制定和實現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筆者認為,追求個體的“自我”、“人格”等內容的高層次目標在壹個人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為人格提供動力,防止人格萎縮”的作用,而且,隨著人格對於高層次目標的期許和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高層次核心目標必然存在著進階升級的特點,否則人格容易喪失活力而萎縮。

基於第壹點和上述討論,筆者認為,心理目標帶來的活力源自於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尋求外部支持和認知刺激等,但這壹切都需要依靠自我的救贖。 個體最好的狀態是:面向死亡,人和其核心心理目標經過若幹次實現、無數次破碎、壹次次重建,直到死亡。

高層次心理目標的理想的狀態: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這山望著那山高”是登山愛好者們***同的心理特點,登山的企業家們在翻越了七大洲的雪峰以及兩個極點之後,他們就滿足於此了嗎?很顯然,不是。他們依然需要設置更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來滿足自己。例如,王石在52歲登頂珠峰後希望在72歲繼續登頂珠峰,因此,自組織目標系統中的最終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舒爾茨,1988:29),這就保證了目標的成長性、衍生性和生活意義的來源(章凱,2014,:163)。

目標是“尚未”,死亡也是“尚未”,目標和死亡尚未實際在此,但肯定在此(海德格爾,1927)。人終其壹生都在目標探尋的道路上,生命的存在就是壹連串心理目標留下的痕跡(思想、精神、意誌,而非財富、地位和權力)。換言之,存在的意義將由永不停止的目標來定義和賦予,而面向死亡而存在則是壹種生活態度——逃離沈淪,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終結存在。

1. 高層次心理目標生發的活力源自於自我否定批判和重建、尋求外部支持、尋求認知刺激等,但這壹切都需要依靠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2.高層次核心目標存在著進階升級的特點:

1)高層次心理目標的理想的狀態:向上看,向前看,向外看;

2)人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地實現心中的目標,更在於不斷形成新的更高的核心目標,但高層次心理目標的形成和實現依然要依靠自我的力量。

1.向死而生是登山者“自我救贖”的負熵,這說明,負熵來自於開放環境,但這種開放不僅僅包括對外開放,也包括面向自我的慎獨、反思與認知的過程。

2.個體最好的狀態可能是:面向死亡,人和高層次核心心理目標經過若幹次實現、無數次破碎、壹次次重建,直到個體死亡。

3.人終其壹生都在目標探尋的道路上,最終目標永遠無法實現,其存在的意義將由永不停止的心理目標來定義和賦予,事實上,生命的存在就是壹連串心理目標留下的痕跡(思想、精神、意誌,而非財富、地位和權力)。面向死亡而存在則是壹種生活態度——以終為始,逃離沈淪,走向“尚未”,敬畏生活,向終結“存在”。

向終結存在意味著:在敬畏死亡的前提下,我們在存在中歷經目標的“無數次破碎和壹次次重建”,這是過程,同時,死亡會將每壹次高層次心理目標的決策和執行置於極端的負熵條件下,如此,我們便會以極高的熱情、負責認真的態度對待每壹個決策、每壹個擁抱、每壹份感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喬布斯、李開復和史鐵生等人對於死亡的認識實現了從“害怕死亡”到“畏懼死亡”的轉變。

參考文獻:

海明威. 乞力馬紮羅的雪[M].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

Young, Philip.The Hero and the Code[C] Lewis Leary. Criticism: Some Major American Writer.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71: 349.

魏威, 呂明. 試談《乞力馬紮羅的雪》中關於死亡的象征意義[J].外國文學,2001,3: 52-59.

邁克·尤西姆, 傑裏·尤西姆, 保爾·艾賽爾,等. 登頂:CEO必修課[J]. 2004.

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 商務印書館, 2015.

冷成金. “向死而生”:先秦儒道哲學立論方式辨正——兼與海德格爾的“為死而在”比較[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2, V26(2):65-74.

章凱. 目標動力學[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舒爾茲. 成長心理學[M]. 三聯書店, 1988.

李開復.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M]. 中信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