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拼音版如下:
壹、《漁歌子》原文及其拼音
xī sà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西塞山前白鷺飛,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桃花流水鱖魚肥。
qīng ruò lì,lǜ suō yī,xié fēng xì yǔ bù xū guī。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二、《漁歌子》簡介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誌和的詞作。此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贊美,表現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前兩句點明漁人垂釣的地點和季節,描寫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鋪墊;後三句描寫漁人捕魚的情態,全詞格調清新,意境脫俗,色澤鮮明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三、《漁歌子》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唐代宗大歷八年(773)春。大歷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誌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誌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壹。
這首詞於唐憲宗時壹度散失,唐穆宗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張誌和簡介及其主要成就
壹、張誌和簡介
張誌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祖籍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先世因“不忍坐視民患”,棄官隱居黟縣赤山鎮(今祁門縣祁山鎮)石山塢,又遷潤田張村庇。唐代詩人。
張誌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後有感於宦海風波和人生無常,在母親和妻子相繼故去的情況下,棄官棄家,浪跡江湖。
唐肅宗曾賜給他奴、婢各壹,稱“漁童”和“樵青”,張誌和遂偕婢隱居於太湖流域的東西苕溪與霅溪壹帶,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漁樵為樂。
二、主要成就
張誌和將自己修煉的心得輯為壹部十二卷三萬言的《玄真子》。《玄真子》模仿《莊子》《列子》,以假設寓言問答,以論述天地造化,有無、方圓、大小等哲理問題,是《道德經》的深入和補充,或者說是對《道德經》的壹個具體釋例。
大旨是在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的基礎上,解釋道家虛無玄妙之說,《道德經》和《玄真子》的關系,也就壹個是綱領、壹個是細則;壹個是抽象、壹個是具體而已。後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