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拼音:huí hú;
回鶻知識拓展:
唐高宗初,回鶻首領婆閏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亂,立有戰功,唐由此而於總章元年(668)遷其有功部落於甘州。
武則天時,東突厥復國,進攻漠北回鶻的根據地烏德鞬山,壹大批回鶻人遂在其酋長的帶領下南奔甘、涼之間,唐取其精騎充赤水軍。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攫有河西,當地回鶻遂成吐蕃部屬。
840年以後,更有大批的回鶻人自漠北遷往這裏。由今張掖(甘州)北出額濟納河(今黑河)、居延海抵蒙古國翁金河流域壹線,自古以來就是河西地區與漠北交通的要道。回鶻人沿該道從漠北南來自是情理中事。
在河西地區,甘州是回鶻人較為集中的聚居區,此外尚有散布在河西和隴右的諸多部落,見於記載的有賀蘭山回鶻、秦州回鶻、涼州回鶻、合羅川回鶻、肅州回鶻和瓜、沙州回鶻等。
吐蕃對回鶻的統治為時不長,842年吐蕃王國發生內亂,統治階級分裂為兩派,互相爭戰。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乘吐蕃內亂之機發動起義,得到各族響應,很快推翻了吐蕃在沙州的統治;
接著又出兵攻占了瓜、伊、肅、甘、鄯、河、西、岷、蘭、廓十州。唐宣宗置歸義軍於沙州,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西回鶻諸部遂歸張氏歸義軍所轄,其後勢力逐步壯大。
至於甘州回鶻何時獨立建國,學界則見仁見智,說法不壹。有的認為立國時間應在884年以前,也有人認為是在872年,此外還有將立國時間定在884~887年之間、890年、894年、895~900之間及10世紀初等多種意見。
概言之,至遲於10世紀初期,甘州回鶻國已經建立,並經過不斷的東征西討,基本上控制了河西地區。境內民族除回鶻外,還有漢、吐蕃和黨項等。
甘州回鶻立國之際正是河西地區強勢叠起,民族變遷頻繁,戰亂紛仍的時代。吐蕃之強盛、西夏的崛起、沙州歸義軍政權的存在,都對甘州回鶻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
於是,甘州回鶻便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積極發展與中原地區的關系,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遼、宋等都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往來關系,特別是同中原地區的五代政府和北宋王朝,甥舅相稱,貢使往來十分頻繁。
1001年,甘州回鶻遣使曹萬通入宋朝貢,與之建立了反西夏聯盟。此後,甘州回鶻屢屢向西夏發難,給西夏以沈重打擊,並從其手中奪取了河西重鎮涼州,基本上將西夏勢力逐出了河西。
但此後,西夏勢力不斷壯大,而回鶻內部卻因缺乏統壹的集權和割據勢力增長而日漸衰退,1028年西夏發動突然襲擊,攻克甘州,甘州回鶻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