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斜日寒林點暮鴉的意思是什麽?

斜日寒林點暮鴉的意思是什麽?

意思:落日斜照枯寒的樹林,樹枝間休息著壹只只烏鴉。

出處: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此詞描繪出壹幅幅意象鮮活、層次清晰、生機盎然的圖畫, 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進而觸發出心弦的***鳴。

原文節選: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譯文:村頭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枝條,剛剛綻放嫩芽。東面鄰居家養的蠶種已經有壹些蛻變成了蠶兒。壹脈平緩山崗上,細草間小黃牛犢兒在鳴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樹林,樹枝間休息著壹只只烏鴉。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遭遇彈劾,隱居上饒帶湖。詞題是“代人賦”,表明集會時某人不善詩詞,請作者代作。若按所賦的內容,則此篇所寫,應當是“春日即事”或“鄉間所見”,為作者寓居帶湖期間的作品。

隨著退閑時間的推移,作者對農村的觀察體驗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也在逐步加深,作者已經習慣了鄉居生活的恬淡,漸漸把自己融入到淳樸的農民人群之中,同時更加感到城市生活特別是官場生涯的紛擾和囂亂,這首詞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壹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裏關了壹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閑,神態。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壹片衰颯景象,但由於用了壹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壹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作者卻是在欣賞壹幅天然的圖畫。

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這裏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壹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裏。

“青旗沽酒有人家”壹句看來很平常,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壹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壹個訣竅。盡管是在寫景,卻不能壹味渲染景致,必須加入壹些人的情調,有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了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是很愉快的。

“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壹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

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這裏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詞中用了反襯手法,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沈痛”兩字,他的沈痛就在這種地方。

但是沈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詞人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下句說明“詩可以興”。

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壹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

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

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壹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

壹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百度百科-鷓鴣天·代人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