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賞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賞析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賞析

意思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出處:《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

原文: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_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壹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裏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白發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我要乘風飛上萬裏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_,壹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

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_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作者上趙_《美芹十論》;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壹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斫去桂婆娑有什麽深意

此詩句出自宋代詩人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太常引·壹輪秋影轉金波》中,全詩“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_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而辛棄疾為什麽提倡砍了月宮的桂花樹?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_,壹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_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作者上趙_《美芹十論》;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壹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辛棄疾壹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發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壹問:“被白發欺人奈何?”這壹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可以看出作者運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並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誌,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

結合作者當時寫此詩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是接神話故事吳剛伐桂,來表達自己的郁郁不得誌。所以才提倡吳剛伐桂壹解“千愁”。

斫去桂婆娑的意思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_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註釋:

金波:指月光。

飛鏡:比喻月亮。

_娥:指嫦娥,月宮中的仙子。

譯文1:

皎潔的月亮如同壹面磨亮而閃閃發光的鏡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壹問,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發被身,仍壯誌難酬。我是否理應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為國為民赴湯蹈火。就象吳剛那樣壹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為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譯文2:

皎潔的月亮在天空緩緩移動,灑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壹面騰空翺翔的明鏡,那壹定是經過了重新打磨。我舉杯問嫦娥,我滿頭白發垂垂老矣,該怎麽辦呢?

我還是乘著浩蕩的秋風去萬裏長空吧,那裏應當無拘無束,隨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擔憂的大好河山。我應當砍去月桂之樹,讓月亮的清光更多地灑向人間。

賞析:

詠月抒懷,早已成為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詞中篇什,纏綿悱惻,傷懷念遠,幽情寂寂者多;思與境諧,景與情會,“飄飄有淩雲之氣”者少。而像辛棄疾這樣情思浩蕩,神馳天外,異彩紛呈,愛國壯誌隱含其中者,尤不多見,宜乎陳廷焯稱其為“詞中之龍也”。

據詞題知作於淳熙元年中秋夜,時稼軒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呂叔潛字虬,余無可考,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轉”而“磨”,既見其升起之動勢,復見其明光耀眼,壹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誌》:“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註:“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甘子布《光賦》:“銀河波_,金_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因明月而思及_娥,遂有壹問:“被白發、欺人奈何?”“_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_娥竊以奔月”。高誘註說,她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白發欺人,壯誌難酬,正是稼軒此時心情的寫照。他南來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侄趙_,壹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_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稼軒上趙_《美芹十論》;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壹旁,未被采納。寫於同年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雲:“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以這“問_娥”是含有無限淒涼意的。雖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卻決不是壹己之哀愁。

下片陡轉,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突變為奮發激揚之音:“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豪情勝概,壯誌淩雲,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勢。此是勉友,亦是自勉。壹結更發奇思異想,把這股“英雄語”、“英雄之氣”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對明月懷念家人雲:“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如此“可照見家中人也”。後來他漂泊夔府孤城,離家千裏,此時對月,想像又不同:“斟酌_娥寡,天寒奈九秋”。由於自己的孤寂,想象_娥也會孤寂。稼軒襟懷高闊,他斫卻婆娑搖曳的桂枝,是為了使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酉陽雜俎》稱:月桂高五百丈,下有壹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詞源自傳說故事,前人詩句,但內蘊豐厚多了。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謂此詞“所指甚多,不止秦檜壹人而已。”夜宴中秋,對客把酒,詞人抒發他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只是點到而已。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亦相題而作”的道理,由首至尾未離中秋詠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於飛騰的想象,使“節序”之作更上壹層樓。

賞析二:

這首中秋抒懷的小詞,寫於宋孝宗趙_[shèn]淳熙元年,此時作者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當時的南宋朝廷根本沒有收復中原的決心,反而對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擊抗金的愛國誌士。對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節夜晚與友人呂叔潛飲酒賞月時,就寫下了這首詞,以抒情懷。

詞的上片寫壹輪圓月,從東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時候,還是壹片朦朧,當它慢慢升高,就變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過的銅鏡那樣明亮了。此時,詞人與友人舉杯賞月,忽發狂想,很風趣地向嫦娥提問:“被白發欺人奈何?”是說時間過得這樣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們漸漸地衰老,長出許多白發來了,這該怎麽辦呢?他從月圓月缺,想到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卻沒有什麽作為,不禁心緒起伏,很不平靜。“秋影”,指剛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飛鏡又重磨”: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磨後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過的飛鏡。“_[héng]娥”,即嫦娥,傳說她是月宮的仙女。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誌,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裏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裏指目光壹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裏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壹百五日夜對月》詩裏寫道:“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裏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就這樣,作者把鏟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於形象之中,使這首小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賞析三:

此詞約作於淳熙元年中秋之夜,當時辛棄疾再度出仕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呂叔潛,名大虬,辛棄疾的朋友,生平已不可考。

句解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八月十五,夜空如洗。詞人擡頭望天,只見壹輪滿月當空,月光皎潔,似金波流轉,又似飛鏡重磨,光亮如新。“秋影”,秋月。“金波”,喻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飛鏡”,指月亮,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有“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飛鏡重磨”,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銅鏡壹樣,光彩照人。

把酒問_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明月下,詞人如癡如迷。他舉起酒杯,追問月中仙子嫦娥:頭上白發日增,似有意欺人,該如何是好?“_娥”,即嫦娥,傳說為後羿之妻,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奔向月宮。

此時的辛棄疾,南歸已十二年,仍然壯誌未酬。歲月空轉,他怎能不為白發上頭而焦灼苦惱呢?南歸之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侄趙,壹時之間,南宋朝野似乎雄心振發,並在張浚主持下出兵北伐。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朝廷主和派又重新當權。在這樣的情勢下,辛棄疾始終沈於下僚,空有滿腔抱負,卻無法施展。他於乾道元年上宋孝宗《美芹十論》,又於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卻壹直未被采納。對他而言,“白發欺人”是無可奈何,“把酒問_娥”亦是無可奈何,除了天上的嫦娥,他已不知還可以向誰發問。這寥寥十余字,含盡無限悲憤、淒涼之意。

“白發欺人”系化用唐人薛能詩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與薛能不同,辛棄疾的慨嘆,決不是壹己之哀愁。不論個人境遇如何,在任何時候,國家的命運、百姓的生存都是他的頭等大事,也是令他如此痛苦的'根源。

詞的上片,在充滿郁憤的發問聲中結束。到下片,詞人情感的噴發更加激越。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

激憤之情鼓蕩於胸,轉而變為詞人的壹番奇偉想象:乘風飛上長空,放眼俯瞰祖國萬裏山河。

蘇東坡《水調歌頭》壹詞中,也有“乘風歸去”的想象。但東坡是向往月官,飄飄欲仙,表現的是壹種超塵出世的幻想。而辛棄疾“乘風好去”,是為了“直下看山河”——他的目光始終註視著人間,他的心懷始終牽掛著祖國。

壹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辛棄疾便豪情萬丈,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勢。他似乎在以此句自勉:即便受到再大的委屈、漠視,有再多的白發憂愁,祖國壯麗的山河又怎能放棄呢?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樹。

詞的最後,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明月下的杜甫懷念家人,所以想砍去月中桂樹,讓月光更清楚地照見家人。辛棄疾欲砍卻婆娑的桂枝,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讓清澈的月光更多地灑向人間大地!月中桂樹,比喻造成山河割裂、人間昏暗的黑暗勢力,正如清人周濟編《宋四家詞選》眉批所言,“所指甚多,不止秦檜壹人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辛棄疾束手無策,只能把酒問月,徒喚奈何。但在想象的王國裏,他就能放縱情懷,氣沖霄漢,大刀闊斧地清除壹切阻擋光明的邪惡雜質,重振乾坤,重光山河。他那深沈博大的情懷,至此達到頂峰。

評解

詠月抒懷,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主題之壹。人們或用明月寄思鄉思人之情,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托明月感懷人生,如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辛棄疾的這首《太常引》,借明月抒愛國壯誌,情感勃郁激憤,在眾多賦月佳作中獨具壹格。

全詞將詞人激越的情懷與奇妙的想象很好地交織在壹起,層層遞進,針線綿密,是辛詞中用小令寫大題材、發大感慨的傑作之壹。

斫去桂婆娑表達詩人什麽情感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妥協投降、立誌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壹、原文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_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二、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裏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麽辦呢?白發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裏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三、出處

宋·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公元1174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_,壹時之間,南宋朝野彌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_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作者上趙_《美芹十論》;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復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壹旁,未被采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