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
典故:
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壹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
木蘭十來歲時,她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壹名男子上前線。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
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後凱旋回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壹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擴展資料:
1、故事出處: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壹,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壹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壹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壹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余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2、《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譯文:
嘆息聲壹聲接著壹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麽?問木蘭在惦記什麽?(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麽,也沒有在惦記什麽。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麽多卷征兵文冊,每壹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裏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麽要求,木蘭說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壹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壹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百度百科-花木蘭
百度百科-木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