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有關於泥人(大阿福)的外貌介紹

有關於泥人(大阿福)的外貌介紹

江南文化惠山泥人大阿福的傳說(圖)

蜚聲中外的惠山泥人,始於南朝,盛於明代,距今已有千余年歷。

惠山泥人題材豐富,技藝精湛,惟妙惟肖,雅俗***賞。

產品分為兩大類:壹類為手捏泥人,構思雋妙,做工精細,郭沫若先生贊其“人物無古今,須臾出手中”,屬泥人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另壹類為泥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

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就是惠山大阿福,提起大阿福,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傳說。

在很早以前,惠山壹帶野獸橫行,危害兒童。

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鬥猛獸,為民除害。

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

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創造,這個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藝術形象,便在人們心中活了下來。

是先有阿福還是先有傳說,我們不得而知。

但大阿福的形象與惠山寺內,建於公元876年的陀羅尼經幢上的結伽趺坐佛像,以及宋代“金蓮橋”上“纏枝牡丹間化生”圖案中的童子像,是那麽的想象。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喻湘蓮:因為大阿福最早是作為神供在那裏的,因為它是避邪。

有個傳說故事,年它是白天吃太陽,晚上吃月亮,它在玩太陽和月亮,它把人攪亂了,人的生活就不安寧了。

但是阿福又把年征服掉了,它就把它抱在手中,聽阿寶福的話了。

這樣生活就安寧了,所以大家希望自己生活過得安寧。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又把阿福的形象變成小朋友的形象了,希望自己小孩子有神氣。

有種歷史的演變過程在裏面,慢慢演變到現在變成吉祥物。

早期大阿福的造型,都是大耳朵的端正坐姿,面容帶著佛門的慈悲和吉祥,他頭上的牡丹花、胸前的長命鎖、懷中的大青獅、腳上的朝靴分別代表了寶貴、長壽、避邪和少年登科等吉祥含意。

阿福的造型圓潤豐滿,舍去了許多形體上的枝節,整個作品不見棱角,飽滿豐腴。

表面起伏不論大小,壹律用弧線完成。

造型的圓潤精細,為惠山泥人增添了壹分江南風韻。

這種圓與浮雕相結合的造型奠定了惠山泥人的基本風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鄒文:大阿福據說是造型來自於壹個神話傳說,說在江南那壹帶有壹對壹雌壹雄的兩個神人,像神仙壹樣的,他們有壹種魅力,這魅力說來特別中國化,就是他不是很剛勇的那種很神怪的東西,他是很陰柔的壹種東西,就是他壹笑,敵人就會被他笑倒,倒在自己的懷抱裏頭任自己吞食。

所以,他那種笑裏頭就含著很強的中國文化色彩。

他就具有壹種寬容和壹種大度,壹種氣象,它對敵人的這種壓制它是建立在敵人歸順自己,而不必犧牲他的生命。

大阿福他壹般笑容可掬,但是那後邊是壹種征服。

幾百年來,阿福那天真可愛,充滿童趣的形象,壹直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

隨著時代的變遷,阿福的形象也不盡相同。

但基本造型都是壹個或壹對胖娃娃。

身穿五福襖,懷抱大青獅,顯得文靜中有威武,端莊中又帶憨厚,從內容到形式都緊扣“福”字的主題。

他那胖墩墩、笑瞇瞇的形象,隨著藝人們賦予他的血肉和神韻,走進了千家萬戶,帶給人們吉祥、如意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