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亮劍 中有多少符合歷史事實

亮劍 中有多少符合歷史事實

首先最明顯的是55年的少將鐘偉,書中對他描寫比較傳神,但指得卻不是主角李雲龍,而是書中壹個配角丁偉,書中有好幾段可以說明兩者的相似度,壹是都是四野出身,縱隊司令員職位.二是55年只授了少將軍銜.三是喜歡打仗,壹但打瘋了,誰的命令都不聽,在青樹坪與桂系白崇喜的第七軍大打出手,壹個師幹壹個軍硬是沒吃虧.四是都是林彪的愛將,還喜好跳舞,打完仗就把部隊丟給副職和政委,自己跑到哈爾濱跳舞,帶的縱隊都是東北野戰軍主力中的王牌,且都是能打能搶兩頭冒尖的部隊.五是1954年入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到北京軍區任參謀長(書中只是說北方的壹個大軍區做參謀長).六是都是在59年廬山會議批彭德懷時因仗義直言,給免得職,最後都是轉到安徽省當了農業廳副廳長.(對於以上這些對比,網友可查看"亮劍"壹書及解放軍少將鐘偉的簡歷附在文章後)

其次,書中孔捷的角色,原型查起來比較麻煩,如果根據書中的情節所記載的部隊編制來看,加上他的原藉出處,應該是55年授予少將軍銜的肖全夫將軍,書中對孔捷的描寫不如丁偉的多,只說他和李雲龍同是大別山人,肖全夫將軍是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在晉察冀根據地與日寇作戰,活動於山西省山陰縣、代縣、崞縣壹帶,抗戰勝利後率部隊出關,成為東北解放軍的壹支勁旅,從松花江打到海南島,參加了四野所有的重大戰役,後又率46軍參加抗美援朝,四次戰役後於1954年到南京軍事學院讀書,畢業後任沈陽軍區副參謀長,(這與書上有點不同,書上孔捷是野戰軍軍長)關鍵是肖全夫將軍指揮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那時他是沈陽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與書上相符。(有壹點請網友們註意,都梁先生寫亮劍不是寫戰史,所以有的情節是可以虛構的,只能做到神似而形不似)。我查閱了55年授予少將軍銜的全體人員簡歷,與書上孔捷情況最相符的就是肖全夫將軍。後面也將附上解放軍少將肖全夫的簡歷,網友看“亮劍”也可從中作個比較。

第三,書中趙剛的原型,我查了很久,沒有查出很相似的,因為在開國的將帥中壹***有23位參加過“壹、二九運動”,其中55年授予少將軍銜的***有10位,他們是谷景生、王其梅、劉居英、劉有光、吳濤、廷懋、孔飛、孫端夫、郭奇、謝雲暉,而谷景生是誌願軍15軍政委,參加了抗美援朝指揮了上甘嶺戰役;王其梅是18軍副政委跟隨部隊入藏;吳濤、廷懋、孔飛全部都在內蒙古軍區;孫端夫是 27軍副軍長,後率部入朝作戰;劉居英1951年入朝,任誌願軍鐵路管理局局長、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1961年任哈軍工院長;劉有光曾任13軍政委、雲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後進哈軍工擔任副政委;郭奇從抗大畢業後就壹直留校當教員,解放後又在南京軍事學院任政治部主任;謝雲暉北京大學肄業,曾任過23軍政治部主任,後入朝作戰,任9兵團幹部部副部長、政治部代主任;以上這10人沒有壹人同亮劍書中趙剛的情況壹樣,所以趙剛的形象是亮劍壹書作者綜合參加過“壹、二九運動”的我軍將領的情況所虛構出來的,趙剛的原型並不指那個人,而是整個參加“壹、二九運動”的人員的綜合體現。

第四、就是書中主角李雲龍的原型,亮劍壹書中稱李雲龍為大別山人,紅軍時期就是團職幹部,而目前網上風傳的李雲龍的原型王近山中將在紅軍時期是紅三十壹軍第九十三師師長,而八路軍時期李雲龍又是團長止步的,王近山已經幹到太嶽縱隊副司令員,到解放戰爭的時候,李雲龍只是個師長,王近山中將已經是獨擋壹面的十二軍軍長兼政委。更不相符的是王近山解放後的任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川東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和國公安部副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軍區顧問。李雲龍還只是壹個軍軍長。從李雲龍的成長的戲劇性過程來看,如果有原型的話他這個原型在解放軍將領中獨壹無二的,也壹定很好找,可我找遍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八百多人中,沒有壹人的簡歷與書中李雲龍的情況相符。

為什麽會是這樣,我想這與作者寫這本書的主題有關,作者寫亮劍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弘揚我中華民族英勇不屈,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他寫的李雲龍不代表某個人而是代表著當時壹大批優秀的中華兒女,他的農民式狡猾,他的勇敢大無畏精神,他作戰時的不拘壹格,綜合了許多優秀的軍事將領的特點,從他的身上妳可以看到許多妳所熟悉的軍事將領的影子,而這本書最大的壹個優點,就是拋棄以往軍事作品人物高大全的寫法,在讀者面前呈現出壹個有血有肉的李雲龍,他喜歡罵人,在軍事方面喜歡獨斷專行,而在政治方面卻不甚關心,這就是那輩軍人的***性特點,又通過丁偉(鐘偉)、孔捷(肖全夫)等記實人物來襯托出李雲龍獨具壹格的人物形象,正是這種是而非的因素,導致了大家對李雲龍追根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