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引導學生註意:“業”並不局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壹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因此,“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壹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指出這壹點,可以擴展梁啟超主張的適用範圍,也有利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閱讀本文。
2.怎樣深入理解“敬業”精神?
這是本課的壹個難點。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中國傳統文化是壹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官本位的文化,極度蔑視普通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人們紛紛以出人頭地、顯親揚名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梁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但他在論證“敬業”的必要性時,有兩點可質疑處:其壹、為什麽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為什麽“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只有“勞動”,“休閑”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這裏的“休閑”,不只是狹義的吃喝玩樂,還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休閑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是鮮明的基督教新教倫理(參見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事實上,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壹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如果說,馬克思所說的克服了異化的勞動,具有人類解放的意義,那麽這種意義也是梁啟超這裏未嘗論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淩、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候,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拉車、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是否有“維護既有的統治秩序”之嫌?梁啟超認為,當木匠與當政治家、當挑糞工與當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更有無視階級鴻溝的傾向。
練習說明
壹、反復閱讀課文,想壹想,作者先後談論了哪幾個問題;文中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用自己的話說說“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思路。
作者先後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文章最後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壹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壹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註,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二、文中在談到“有業之必要”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兩個例子加以說明;談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列舉了四個原因加以說明。參照兩種寫法,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為“有業之必要”列舉幾條理由或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開拓學生的思路。
例如,“有業之必要”的理由:壹、可以謀生,使自己在經濟上獨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賴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牽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頓,不至於無所事事、煩悶無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規律,有利於健康養生;四、從業過程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是對意誌和品性、能力和才幹的鍛煉;五、事業上的小小成功,都會增強自信心與成就感,給人帶來精神滿足;六、有創造性的成就,更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肯定……
“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居裏夫婦在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鐳”,幾年如壹日,非常艱辛與枯燥,但他們懷著找到“鐳”的夢想,從沒有認為這項工作是無聊的,從沒有抱怨叫苦而想放棄。
三、“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壹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壹等人。”依照作者的這壹標準來衡量,妳能從身邊也發現壹兩位這樣“天地間第壹等人”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留意觀察生活,能夠發現身邊凡人瑣事的意義。同時練習口語表達能力。
四、課文說:“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說:“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壹張好桌子,和妳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壹個***和國同壹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侖的話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壹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麽看。
此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質疑能力,能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復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不必強求他們達到某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