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銜接,即指段落與段落或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過渡形式.常見的有三種: 壹是借助關聯詞語來銜接.如用“因此”、“由此觀之”、“然而”、“但是”、“總之”、“綜上所述”等等,這類關聯詞語壹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銜接作用.如2007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考生在首段提出“中國的發展進步必須跨過脆弱的民族心態這道坎”的中心論點之後,接著從三個不同角度說明原因,“因為它將扭曲國民的心態”,“因為這脆弱的心理不是壹個大國國民所該有的心態”,“因為它將影響我國的發展潛力”.居於每段首句中的三個“因為”緊承上文,銜接緊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再如2004年江西優秀作文《學會聆聽》,論證聆聽他人意見對於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區分“自信”與“自負”的界限,主張要學會自信.作者在結尾寫道:“所以我們要在聆聽與自信間找到壹個支點,使我們心中的那桿秤放平.”結尾歸納總結,使論證更加嚴密,說理更加透徹. 二是運用語句來銜接.即用壹個句子,放在兩個需要過渡的段落或層次之間,起承前啟後的作用,又稱過渡句.仍以《學會聆聽》壹文為例,在論證了學會聆聽的重要意義後,第5節開頭,作者寫道:“聆聽使我們的判斷多了壹條途徑,但聆聽卻不能代替分析和判斷,我們不光要學會去‘聽’,還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擇’.”前壹分句緊承上文,然後用“但”字壹轉,進入下文對自信的論述,內容和層次間銜接非常緊密,體現了議論文的邏輯嚴密. 三是運用獨立的段落來銜接.其作用與過渡句相同,有時,過渡段就是壹句話時,這樣的過渡段同時也是過渡句.如2005年河北高考作文《偶然?必然!》文章運用歷史上個人成功的事實論證了“偶然來源於必然”後,寫道:“又豈止是對個人而言呢?壹個民族,乃至壹個國家的行動也是如此啊!”獨立成段,承上啟下,前句概括上文的內容,後句提示下文的內容.。
2. 議論文的事例段落怎樣銜接議論文過渡方法例談 初稿 站直了做人 兩千年前的壹汪秋水邊,風輕輕地拂過蘆葦蕩,浮起壹片秋光。
莊子身後,是請他為相的楚國使者。面對榮華富貴,莊子“持竿不顧”,依舊陶醉於悠然的隱者生活,只留給使者壹個背影,堅挺直立的背影。
(這是壹篇議論類散文,開篇不俗。描寫兩千年前的壹個耐人尋味的歷史畫面——莊子垂釣圖。
用筆簡練卻生動傳神。以莊子棄楚國給予的豪華富貴於不顧這樣壹個具體形象的場面引出了本文的話題即中心論點——站直了做人,頗有散文味。
不足:缺乏對莊子形象的分析。應由此明確揭示本文中心。
從而與下文論證的展開銜接緊湊。)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每個人都向往擁有高尚的人格,做壹個成功的人。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紛紛擾擾的濁世中,把握人格的底線,站直了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歷史長河,我們總能找到壹些閃亮的名字,他們總是站直了做人。
(此段展開論述。運用設問,啟人思考,並領起下文。
段首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顯得有些莫名其妙,與主題沒什麽關聯,應刪改,並註意與上文銜接。) 楚大夫沈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淵明封印辭官,飲酒采菊; 朱自清拒絕“美粉”,毅然決然…… 縱使受盡排擠,顛沛流離,屈原仍不易高尚之誌,這是他的堅定;縱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淵明也不為五鬥米折腰,這是他的誌氣;縱然忍饑挨餓,貧病交加,朱自清也不吃美國的救濟面,這是他的氣節。
在他們的壹番堅守中,遷客騷人寫就了千古文章,仁人誌士成就了萬載英名,他們的背影早已模糊,但在後人的腦海裏,總是挺直了脊梁的頂天形象。 歷史上還有許多人,他們為了不同的目的,不顧自己已嚴重彎曲甚至畸形的脊柱。
華歆醉心名利,汲汲富貴,致使管寧割席與之絕交; 揚雄趨炎附勢,巴結王莽,招來天下文人千載鄙棄; 吳起為得將名,殺妻取信,遭到世間百姓萬代唾罵。 (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充分有力,事例典型,加之排比和整句的運用,很有氣勢,感情充沛。
產生了較好的論證效果。小作者對正面的事例有適當的分析,非常難得。
但對反面的事例缺少必要的分析和總結;進行正反論證的兩個層次之間的過渡有些突兀。) 當今社會中那些腐敗分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利令智昏,為了壹己之利禍國殃民,壹旦東窗事發。
以後的人生再也挺不起胸膛。 (聯系現實很有必要和針對性,但不夠充分,不足以給令人警醒。)
人生是漫長的旅程,追求中總有失落。在對歷史的叩問中。
我們明白,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學學莊子,只要站直了,不丟掉自己為人的底線,迷惘中總會又見希望。也許妳向往風箏高掛天際,但只有把握了妳的高度,才不會失去方向。
站直了做人,疏通人格之泉,河流才不會蒸發幹涸。 當我們重整行裝,準備啟航時,妳站直了嗎? (結尾收束全文,呼應開頭。
運用比喻,再壹次強調“站直了做人”的重大意義。末句發問,既是強調,也是提醒,啟示每壹位讀者聯系自身,反省自身,啟人深思。)
點評 “站直了做人”是壹個非常切合現代中學生實際的話題,有引領學生學會做人,學做高尚的人的積極意義,同學們也有話可說。作文的關鍵是怎樣把話說好。
把文章寫精彩。小作者進入高中階段初寫議論文,能夠做到開頭形象生動,引出觀點,全文立論集中鮮明,談古論今,用例豐富典型。
靈活運用正反對比論證,並且能聯系現實,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實屬不易。文章論證思路清晰,句式整散結合,語言富有文采,應該說是壹篇比較成功的議論類散文。
但本文也存在初寫議論文的通病:仍然缺少必要的分析和過渡銜接語,使文章略顯單薄。 修改稿 站直了做人 王晏瑤 兩千年前的壹汪秋水邊,風輕輕地拂過蘆葦蕩,浮起壹片秋光。
莊子身後,是請他為相的楚國使者。面對榮華富貴,莊子“持竿不顧”,依舊陶醉於悠然的隱者生活,只留給使者壹個背影,堅挺直立的背影。
穿越悠遠的歷史時空,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壹個拒絕權勢媒聘、堅守自我持守的高大形象。作家鮑鵬山說,在壹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壹棵孤獨的樹,是壹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
那是壹種不可企及的嫵媚。 盡管“不可企及”,古今多少人心向往之,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大丈夫都向往擁有高尚的人格,做壹個挺直的人。然而在紛紛擾擾的濁世中又有多少人能把握住人格的底線,站直了腰桿挺直了脊梁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歷史長河,我們總能找到壹些閃亮的名字,他們和莊子壹樣,站成壹棵棵讓世人“無法企及”的大樹。
楚大夫沈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淵明封印辭官,飲酒采菊; 朱自清拒絕“美粉”,毅然決然…… 縱使受盡排擠,顛沛流離,屈原仍不易高尚之誌,這是他的堅貞;縱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淵明也不為五鬥米折腰,這是他的誌氣;雖然饑病交加,痛苦難耐,朱自清也不吃美國的救濟面,這是他的骨氣。或排擠打擊,或權勢重壓,或生活困厄,都摧毀不了他們的尊嚴,磨滅不了他們的氣節。
他們在壹番矢誌不渝的堅守中,成就了萬載英名。他們的背影也許早已模糊,但在後人。
3. 寫作文時不知如何敘事,如何銜接壹、從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學看到作文題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聽途說,或者是從概念出發去記敘、描寫。記好人好事,總是寫“拾錢包”、“讓座”、“為人補課”,不管這些事自己是否經歷過,更不管是否有感觸。
這樣的內容,怎麽會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呢?其實,我們每個人居住的環境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經歷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與眾不同的經歷作為選材的內容,那麽妳所選擇的材料壹定是自己獨有的、新鮮生動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常聽壹些同學說,我們是學生,生活貧乏,看不出有什麽新鮮、獨特的事情值得記敘。
是的,同學們生活面不廣是事實,但是要擴大作文選材的範圍,就要求我們盡可能地廣泛接觸生活。那麽是不是我們同學生活圈子小,就沒有新鮮、獨特的材料可以寫呢?不是的。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會有獨特的材料讓妳挑眩三、選擇新角度,讓常見的材料放出異彩。壹般來說,同學們的生活圈子小,限於家庭、教室、操場;接觸的人少,限於家人、老師、同學。
同學們在作文時,所敘述的事往往是常見的。常見的材料中就沒有新鮮的東西嗎?不是的。
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對常見的材料改變壹下敘述的角度,也會讓它放出異彩。四、打開思路,擴大視野。
有相當壹部分同學,思路比較狹窄,他們的目光只註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擴大。如果我們同學把觀察的目光投射到整個生活裏,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壞人壞事,作文的材料壹定會豐富多彩起來。
記敘過程中怎樣妥當地安排詳寫和略寫壹、事情的發生和結果要略寫,事情的發展過程要詳寫。事情的發生階段,往往是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結果部分,往往是寫出事情的結局或點明事情的中心。
它們在整個事情中;或者說在整篇文章中,僅僅是枝節部分,所以要略寫。事情的發展過程,是整個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體部分,它往往具體體現中心思想,因而要詳寫。
二、有點有面地敘事,“面”要略寫,“點”要詳寫。有點有面地敘事,“面”上的內容往往是渲染氣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點”上的內容往往是文章的重點,直接體現中心思想,所以要詳寫。這裏需要說明的壹點,在文章中,重點突出詳寫的部分時,不能忽視略寫的部分。
略寫雖是寥寥幾筆,但運用得好,可以對文章重點的突出、主題的表現,起到“綠葉映襯紅花”的作用。壹篇文章,好比壹架運轉正常的機器,文章中的壹個個段落就好比機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這些零件不僅相互照應,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們連接起來。
文章裏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應,也需要壹些“小零件”,即過渡段和過渡句把它們自然、緊密地連接起來。不然,文章就會顯得支離破碎。
所以,寫文章時,壹定要註意段與段之間的過渡和照應。壹般說,記敘文在下面幾種情況需要過渡:(壹)由這件事轉到另壹件事時需要過渡。
(二)記敘的時間發生變化時需要過渡。(三)由倒敘轉入順敘時需要過渡。
(四)運用插敘時的起止處需要過渡。壹般來說,插敘內容寫完以後要註意與原來的敘事線索銜接。
敘事中的照應有三種情況:(壹)文題照應。在敘事過程中,我們所寫的內容務必切題,要和文章的標題相照應。
(二)首尾呼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可以使文章結構緊湊。
(三)前後照應。在壹篇文章中,前面的內容和後面的內容要互相照應。
總之,過渡和照應,是敘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們在作文時千萬不能忽視。做到“開頭漂亮”的主要途徑是什麽壹、敘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大掃除》壹文,有個學生開頭這樣寫道:“大掃除剛結束,不知哪個‘缺德鬼’把壹小團廢紙扔在五年級的走廊上。”文章的開頭便是兩個學生爭吵這件事的起因,這樣寫具有奪人目光的作用。
二、描寫環境,烘托氣氛。如《風》壹文,作者壹開頭就描寫了風的猛烈:“走在路上,風要把我吹得飄起來。”
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楊樹被風刮得東倒西歪,發出‘刷刷’的響聲……”文章的開頭交代了上學路上的惡劣環境,正是為了適應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強了感染力。三、激人興趣,引人入勝。
如《壹堂有趣的自然課》,作者開頭就寫道:“清脆的上課 *** 剛停,馬老師就抱著毛皮子、絲綢帕、玻璃棍和橡膠棒等東西,快步走進了教室。”那麽馬老師究竟要幹什麽?這樣引人深思的開頭難道妳不想看下去嗎?四、開門見山,點明題旨。
如《“雷鋒”來到運動撤壹文,作者開頭寫道:“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結束了。在總結會上,老師和同學們紛紛贊揚壹位不知名的‘雷鋒’。”
這樣直截了當的開頭,壹下子把讀者的註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怎樣做到“結尾有力”壹、把事件的結局交代清楚。
如《壹堂有趣的自然課》,是這樣結局的:“下課 *** 響了,當同學們戀戀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實驗時,壹個個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麽搞的,這節課時間這麽短!’這種順著情節的發展,以事情的終結做全文的結尾,幹凈利落,事情結束,文章也就結束了。二、語言含蓄,發人深思。
在記敘文中,作者以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寫下。
4. 怎樣讓文章段落之間顯得更銜接所謂銜接,即指段落與段落或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過渡形式。常見的有三種:
壹是借助關聯詞語來銜接。如用“因此”、“由此觀之”、“然而”、“但是”、“總之”、“綜上所述”等等,這類關聯詞語壹般放在段首或句首,起到銜接作用。如2007年上海高考優秀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考生在首段提出“中國的發展進步必須跨過脆弱的民族心態這道坎”的中心論點之後,接著從三個不同角度說明原因,“因為它將扭曲國民的心態”,“因為這脆弱的心理不是壹個大國國民所該有的心態”,“因為它將影響我國的發展潛力”。居於每段首句中的三個“因為”緊承上文,銜接緊密,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再如2004年江西優秀作文《學會聆聽》,論證聆聽他人意見對於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區分“自信”與“自負”的界限,主張要學會自信。作者在結尾寫道:“所以我們要在聆聽與自信間找到壹個支點,使我們心中的那桿秤放平。”結尾歸納總結,使論證更加嚴密,說理更加透徹。
二是運用語句來銜接。即用壹個句子,放在兩個需要過渡的段落或層次之間,起承前啟後的作用,又稱過渡句。仍以《學會聆聽》壹文為例,在論證了學會聆聽的重要意義後,第5節開頭,作者寫道:“聆聽使我們的判斷多了壹條途徑,但聆聽卻不能代替分析和判斷,我們不光要學會去‘聽’,還要有足夠的能力去‘擇’。”前壹分句緊承上文,然後用“但”字壹轉,進入下文對自信的論述,內容和層次間銜接非常緊密,體現了議論文的邏輯嚴密。
三是運用獨立的段落來銜接。其作用與過渡句相同,有時,過渡段就是壹句話時,這樣的過渡段同時也是過渡句。如2005年河北高考作文《偶然?必然!》文章運用歷史上個人成功的事實論證了“偶然來源於必然”後,寫道:“又豈止是對個人而言呢?壹個民族,乃至壹個國家的行動也是如此啊!”獨立成段,承上啟下,前句概括上文的內容,後句提示下文的內容。
5. 關於寫作文時的過渡妳的第壹株花蕊已經“香消玉殞”了,但我仍然等待著,等待著妳和我的“綻放”。
那是壹個美好的下午,望著窗外快樂玩耍的夥伴,又望望期末考試的慘敗成績,不知怎的,壹種憂傷之情立刻從體內湧到了眼眶邊。我想大喊,只因無人領會;我想哭泣,只因無人同情。昔日孤傲自尊的心已然煙消雲散。我有如那石頭沈入了大海,除了壹陣漣漪,之後便仍是那死壹般的寂靜。
“還是去街上轉轉吧!”春節將近,熱鬧非凡的氣氛暫時舒緩了我的傷心之情。不知不覺,我來到了花鳥市場。身處其中,仿佛坐在原始森林中。突然,壹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回頭,遇見了美麗的妳。
“老板,這是什麽花啊?怎麽會如此芬芳呢?”我輕輕捧起妳,只見那水瓶中布滿了長長的莖須,瓶頸部則有兩株花蕊,其中壹株已經盛開,姹紫嫣紅,十分動人。“噢,妳拿的這瓶叫風信子。妳別看它小,它的來歷可不簡單呢:從壹粒種子到生根發芽,它需要幾年的磨練。之後結出兩株花蕊,第壹株不久之後開放,花香十分濃郁,而另壹株則要在土地中等待壹年才能開放,香氣更是濃郁。之後,風信子便完成了它的任務,慢慢枯萎。”老板頗有詩意地告訴我。
我不敢相信地望著那細小而生命力旺盛的妳。是什麽,能使妳在泥土中默默無聞數載,只為兩次如火山噴發壹般氣勢磅礴的綻放。妳在百花盛開的時候用盡壹生壹世的精力開出令人驚艷的芳香濃郁的花,而自己卻因此而消亡。人生的真諦不亦如此嗎?與其平凡地過壹生,不如從即刻起積攢力量,為了那唯壹的“綻放”而努力!風信子,謝謝妳,這次美麗的遇見讓我從陰影中走了出來。
我將妳帶回家中,悉心照料。妳的第壹株花蕊已經“香消玉殞”了,但我仍然等待著,等待著妳和我的“綻放”。風信子,與妳美麗的遇見,真好!
6. 雅思作文段落間如何連貫銜接1、連貫性是文章能夠傳達信息的關鍵。1分對應的連貫性是幾乎沒有連貫性。喪失了連貫性的文章沒有組織結構,沒有內在邏輯,因而出現“不能傳達任何信息”的描述。這很好理解,因為沒有組織的文章,並不能完整地表達壹個意思;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甚至可能是互相沖突的。我們能夠進壹步推知,認為雅思寫作只考語言不看內容的想法是錯誤的;至少寫作的評分標準當中強調了文章要表達壹定的觀點,這不是僅僅靠幾個連接詞就可以做到的。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也可以登錄文都國際教育官網進行壹對壹的咨詢。
2、段落組織是實現連貫性、進而取得寫作高分的重要任務。9分的標準是“非常有技巧地進行段落組織”,這話有點不太好理解,因為段落組織和有技巧地都太過抽象。但是基本的任務我們是明確的:就是要組織段落,表達和支持壹個觀點和意思。如果對這個組織有什麽要求的話,那就是這些段落的組織要遵從壹定的邏輯順序,例如並列,遞進,或者背反,等等。
為了進壹步弄清連貫性的內涵,我們繼續看看中國考生最經常得到的5分和6分的描述。
5分:有壹些組織,但整體推進欠缺;文章不以段落的形式出現,或者分段不合適。
6分:連貫地安排信息和觀點,並且有總體的推進;有段落安排,但並不總是有邏輯。
我們看到這裏主要有兩條標準:壹是文章整體的組織和推進;壹是文章的分段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文章整體的組織說的是文章能不能完整地表達壹個觀點。換句話說,文章是否有明顯的觀點,這些觀點能否得到支撐。這裏尤其要註意的是推理的環節。中文的邏輯是演繹的,我們只需要擺出證據和結論,中間的邏輯聯系似乎壹目了然。但是在英文中,證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要通過推理來證明。如果沒有推理過程,那麽顯然這篇文章在連貫性,或者至少在文章組織方面是得不到高分的;因為沒有推理的文章看起來是觀點的羅列。
文章的分段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牽涉到英語寫作中的壹條重要原則,即one paragraph, one
point。壹段表達壹個意思。首先文章必須要分段;其次,分段的標準在於壹個意思是否已經表達清楚。除此之外,還必須考慮兩段的觀點之間是否互相抵觸,或者交叉,或者重復。如果有這樣的情況,那就必須要將內容進行重新安排。
雅思範文寫作技巧不是壹朝壹夕就可以練好的,還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積累,相信在妳每個日夜復習雅思的背後,妳也可以寫就壹篇好的雅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