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譯文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壹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壹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壹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亂災荒祖先產業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各西東。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顧影自憐好象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壹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擴展資料
1、《望月有感》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就在這壹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壹時期。
2、《望月有感》鑒賞
這是壹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壹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壹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
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壹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