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文簡說。
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是梁衡的同名散文(發表於《英才》1994年第4期)的節選。這是壹篇贊美居裏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裏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采用倒敘的手法,壹開始描寫了居裏夫人在法國科學院作學術報告的場面,將居裏夫人美麗的形象和偉大的成就凸現在讀者面前。接下去的兩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居裏夫人為了探索“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而進行的艱苦的研究,直到發現了鐳,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充分表現了居裏夫人堅定執著、為科學獻身的科學精神。最後兩個自然段寫了居裏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態度和做法,表現了居裏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貴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學的忘我精神。最後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肯定居裏夫人的人格。
課文沒有泛泛介紹居裏夫人的科學成就,而是將作者對科學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壹起,顯得文采斐然,教師在教學時要處理好科學性和文藝性的關系。
教學本課的重點壹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裏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二是讀懂居裏夫人的事跡,從具體的事例中領悟“跨越百年的美麗”就是居裏夫人所體現的科學精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
“她的報告”宣布了壹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是指“壹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面龐”“堅定而又略帶淡泊的神情”“微微內陷的大眼睛”,也暗指這壹形象背後堅毅執著的精神。居裏夫人因為對科學作出的傑出貢獻,成就了她的歷史地位,使之成為令世人欽佩和仰慕的女性。這句話寫出了居裏夫人對科學的巨大貢獻。
②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壹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藍色的熒光”是居裏夫人用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提煉出來的0.1克鐳發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這項成就的取得,是以居裏夫人終日的煙熏火燎、身體的疲勞為代價獲得的,因而融入了“美麗的生命”。這項成就的取得也是居裏夫人堅持探尋“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結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這句話是對居裏夫人在科學研究中表現的堅持不懈的獻身精神的贊頌。
③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裏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指居裏夫人有“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這項偉大自然發現”是指居裏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裏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居裏夫人對人生和價值的認識壹方面源於她的品格,另壹方面源於她在科學研究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
④她從壹個漂亮的小姑娘,壹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裏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壹個新的計量單位“居裏”,變成壹條條科學定律,她變成了科學史上壹塊永遠的裏程碑。
這個句子采用了“從……變成……”的句式,這種“變”不是壹般的變成,而是壹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裏夫人奮鬥的壹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2)對詞語的理解。
放射性:某些元素(如,鐳、鈾)的不穩定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而衰變成另外的元素的性質。
鐳:金屬元素,符號Ra,銀白色,有放射性,醫學上可用來治療癌癥和皮膚病。
人聲鼎沸:人群發出的聲音像水在鍋裏沸騰壹樣,形容人聲嘈雜喧鬧。
莊重:嚴肅穩重。不隨便,不輕浮。
淡泊:(對名利等)超脫,不追逐。
提煉:用化學方法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純凈,或從中提取所要的東西。
冶煉:用焙燒、熔煉等方法,從礦石中提煉出所需要的金屬。
溶解:壹種物質(溶質)分散於另壹種物質(溶劑)中成為溶液的過程。如,食鹽或糖溶解於水而成水溶液。
侵蝕:逐漸地破壞或腐蝕。
剛毅:剛強、堅毅。
執著:佛教指對某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後泛指堅持某壹信念而不肯改變。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盛名:很大的名聲。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記“冶煉、溶解、沈澱、分析、侵蝕、隱退、乏力、榮譽、頭銜、人聲鼎沸、卓有成效”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句子,背誦喜歡的部分。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居裏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體會作者對居裏夫人巨大貢獻和人格精神的贊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
三、教學建議
1.這是本單元“科學精神”的第壹篇課文,學生在過去的語文學習和課外閱讀中,已經了解了不少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壹些科學家的故事,編排這組教材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形象地理解什麽是科學精神。教學中可以結合單元導語簡單介紹科學精神是壹種敢於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
2.初讀課文,要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初步了解居裏夫人的事跡,初步理解課題“跨越百年的美麗”。課文中有壹些長句子,比如,“穿著壹襲黑色長裙,白凈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學生不容易讀通順,要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學會適時地停頓。課文中涉及的壹些專業名詞,比如,“放射性”“鐳”“元素”“酸堿”,壹般不會影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必深究,如果學生有疑問,教師可以做通俗的講解,讓學生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3.課文研讀的重點是課題中的“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隱含的兩個看似矛盾的地方:壹是居裏夫人有端莊美麗的容貌,但是她投身於科學研究不在乎“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二是居裏夫人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壹生***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在這看似矛盾的背後是居裏夫人獻身科學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從而讓學生理解能夠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居裏夫人的美麗端莊,更是她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人生態度。
4.課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然後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引起學生思考,並在形象地體驗中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麽這樣理解”“這樣理解合理嗎”,在討論中深入理解,同時要尊重學生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的個性化理解。比如,理解“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裏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這句話的核心部分是“人生意義的發現”,理解的重點也就是這個“人生意義”是什麽?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過程以及居裏夫人在工作中的態度和表現,感受其中的艱難和辛苦,思考居裏夫人為什麽這樣做,從而理解這裏的“人生意義”是對真理的追求,對科學研究的執著。
5.這篇課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認識居裏夫人,也不僅僅在於通過居裏夫人的事跡體會和理解科學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敬重像居裏夫人這樣獻身科學的人,認同他們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因此,課文的教學還要重視學生學習課文後的感受、感想和感悟,引導學生說出來,寫下來。教學中可以結合課後的“閱讀鏈接”以及學生搜集的資料,讓學生寫壹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學案例
片段:
解讀“美麗”,感受科學精神
師:同學們,1898年,居裏夫人在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她驚人的發現,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她的形象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裏。讓我們再仔細讀讀課文,想壹想除了美麗的容貌,究竟什麽是居裏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讀壹讀,想壹想,等會兒我們來交流。
(生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壹起來交流交流。
生:我覺得居裏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她的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師:課文哪個部分讓妳的這種感受最深?
生:我覺得第三自然段寫發現和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
生:我也覺得第三自然段寫居裏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最能體現她的堅定、剛毅和頑強的精神。
師:好,就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體現居裏夫人堅定、剛毅、執著的追求的句子畫下來,讀壹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讀書。)
師: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讀到這壹句,“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壹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壹下而已,可居裏夫人卻要研究壹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沖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我就想,放射性的發現,居裏夫人並不是第壹人,但是,別人為什麽沒有研究下去呢?我覺得居裏夫人善於發現問題的精神特別讓我佩服。
師:還有誰來談談?
生:我覺得寫居裏夫婦提煉鐳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裏夫婦搞到壹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裏支起了壹口大鍋,壹鍋壹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沈澱、分析。化驗室只是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裏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從這段話裏可以知道居裏夫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提煉鐳的工具只是“壹口大鍋”,化驗室只是“壹個廢棄的破棚子”。在這樣的條件下從事研究工作沒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生:工作條件的艱苦還可以從這句話看出來,“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這說明工作不但辛苦,而且還常常有被燒傷的危險。
生:我來補充壹點,從這段話裏還知道,當時不僅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實驗能不能成功還很難說。
師:妳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這裏有句話,“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裏夫婦搞到壹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可能”的意思就是也許能從這成噸的工業廢渣中提煉出鐳,也許還提煉不出。
師:妳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很好!從“可能”這個詞語中我們還能體會到什麽?
生:居裏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們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從這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
生:我感受到的是居裏夫人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她知道研究有可能失敗,但她決不放棄。我想他們即使失敗,也會繼續努力,壹直到實驗成功的。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把這段話再讀壹遍,把我們的這些感受讀出來吧。
(生齊讀。)
師:請同學們接著談。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壹句,“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從這句話中的幾個數字我體會到雖然工作環境這樣艱苦,可居裏夫人仍然堅持不懈,用了近四年的時間,才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0.1克鐳,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她對科學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執著的追求太令人佩服了!我認為這種精神是美麗的。
師:同學們,妳們知道0.1克鐳大概是多少嗎?它比我們的圓珠筆筆尖還要小。要從成噸的廢渣中提煉出那麽小小的0.1克鐳,這是多麽艱難呀!那麽我們在讀這句話時應該怎麽讀呢?
生:我覺得在讀三個數字時應該讀出漫長而艱辛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這個詞要讀出壹種成功的喜悅。
師:那妳們倆能壹起讀壹讀這句話嗎?
(生讀。)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不太明白:作者在敘述居裏夫人提煉鐳的艱辛的時候,為什麽要寫她和皮埃爾的對話呢?
師:問題提得很好。我們請兩位同學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從他們的對話中,妳體會到了什麽?
(生分角色讀。)
師:從他倆的對話中,妳體會到了什麽?
生:我體會到居裏夫婦千辛萬苦地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科學為人類造福,這就說明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遠大的。
生:我覺得這裏還體現出居裏夫婦的壹種樂觀精神。
師:是呀,如此艱苦的條件,如此艱難的實驗,可是他們想要得到的是希望有美麗顏色的鐳。他們得到了嗎?讀——
(生齊讀:“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裏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師:從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居裏夫人為了發現和提煉鐳所付出的艱辛。我們深深地為居裏夫人那種對科學事業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動,這種信念和精神無疑是美麗的。正如書上所說的,“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壹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居裏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其他幾個自然段。
(生讀。)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居裏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師:妳是從哪裏感受到的呢?
生:課文第四自然段寫到,“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
師:既然課文說“她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妳們為什麽還覺得這是居裏夫人的美麗所在呢?
生:我覺得雖然居裏夫人美麗健康的容顏在悄悄地隱退,但是居裏夫人用自己的美麗和健康換來了科學實驗的巨大成功,換來了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我也深深地被居裏夫人的精神打動。我覺得這是平常人難以做到的,正是這種犧牲精神使得居裏夫人取得了別人無法得到的成功。這種美麗比外表的美麗更持久,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師:說得好!她把外在的美麗變成了什麽呢?壹起來讀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讀。)
師:還有體現她獻身精神的地方嗎?
生:從第5自然段的這壹句也能感受到居裏夫人的獻身精神。“直到她身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裏,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讀到這裏,我就在想,做實驗的時候,射線該是多麽強烈呀!她知道射線對健康有害,可她還是堅持工作,我覺得居裏夫人真正做到了為科學獻身。
師:還有誰能從其他角度談談居裏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哪裏呢?
生:我覺得居裏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她的淡泊名利。
師:課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夠體現她的這種美麗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生默讀5、6自然段。)
師: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我們知道居裏夫人的每壹項榮譽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她卻視名利如糞土,壹心只想著科學研究,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這種在名譽面前的淡泊就是壹種美麗。
生:我從課文最後愛因斯坦對居裏夫人的評價中也可以知道她的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裏是唯壹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師:是的,對居裏夫人來說,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為了對人類有所貢獻!所以作者說,“瑪麗·居裏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讓我們懷著對居裏夫人的敬意把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讀壹遍。
(生齊讀第5、6自然段。)
師:同學們,學習了課文,妳們對“跨越百年的美麗”有了什麽新的理解嗎?
生:我認為課題中的“美麗”主要表現在她對科學執著的追求,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這三個方面。這種“美麗”是長久的,所以說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生:我覺得居裏夫人的“美麗”還在於她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種“美麗”已經成為人類***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流傳至今,而且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明白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不僅是指居裏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所以,愛因斯坦說,“居裏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壹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壹個光明的未來。”我想,我們如果能學習居裏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我們也能為人類作出貢獻。
課後請同學們讀壹讀“閱讀鏈接”中的材料,有條件的同學還可以選擇妳感興趣的科學家,讀讀有關他們的書或者文章,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1.居裏夫人(1867—1934)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物理學家,最早榮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居裏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市的壹個教師家庭。10歲喪母,家境貧困,造就了她吃苦耐勞、好學不倦的品質。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國巴黎大學理學院求學深造。她珍惜其間艱苦而又“完美”的時光,勤奮努力,於1893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894年又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幾乎與此同時,科學之緣將她和皮埃爾·居裏吸引到壹起。1895年倆人結了婚。
1897年,居裏夫人看到亨利·貝可勒爾發現鈾具有放射性的報告,引起她極大興趣。她悉心探索、反復實驗,與居裏先生密切合作,終於發現兩種新的化學元素,它們比鈾具有更強的放射性。壹個是“釙”,它是居裏夫人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以波蘭的第壹個字母命名的;另壹個是“鐳”,它傾註了居裏夫婦巨大的心血、智慧、體力,甚至生命。1903年,居裏夫婦和貝可勒爾***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06年,居裏先生突遇車禍逝世。居裏夫人以堅強的意誌戰勝巨大悲痛,承擔起全部家庭責任。很快地,她又繼任了居裏先生在巴黎大學的課程,並指導實驗室工作。
1911年,居裏夫人參加法國科學院院士競選,由於有人提出“女人不能成為科學院院士”而以壹票之差落選。但這阻撓不住她獻身科學的追求。同年12月她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居裏夫人富於犧牲精神。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利用X光設備診救傷病員。她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緊張的放射性元素研究,致使有毒物質損害了她的健康,晚年身患多種疾病。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2.居裏夫人的科學研究
居裏夫人註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的研究工作。自從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貝可勒爾在檢查壹種稀有礦物質“鈾鹽”時,又發現了壹種“鈾射線”,朋友們都叫它貝可勒爾射線。
貝可勒爾發現的射線,引起了居裏夫人極大興趣。射線放射出來的力量是從哪裏來的?居裏夫人看到當時歐洲所有的實驗室還沒有人對鈾射線進行過深入研究,於是決心闖進這個領域。
經過皮埃爾多次請求,理化學校校長才允許居裏夫人使用壹間潮濕的小屋做理化實驗。雖然室溫只有6 °C,但她完全投入到鈾鹽的研究中去了。
居裏夫人受過嚴格的高等化學教育,她在研究鈾鹽礦石時想到,沒有什麽理由可以證明鈾是唯壹能發射射線的化學元素。她根據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壹進行測定,結果很快發現另外壹種釷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動發出射線,與鈾射線相似,強度也相像。居裏夫人認識到,這種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特性,必須給它起壹個新名稱。居裏夫人提議叫它“放射性”,鈾、釷等有這種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質,叫做“放射性元素”。
壹天,居裏夫人想到,礦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爾的幫助下,她連續幾天測定能夠收集到的所有礦物。她發現壹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
經過仔細的研究,居裏夫人不得不承認,用這些瀝青鈾礦中鈾和釷的含量,絕不能解釋她觀察到的放射性的強度。
這種反常的而且過強的放射性是從哪裏來的?只能有壹種解釋:這些瀝青礦物中含有壹種少量的比鈾和釷的放射性作用強得多的新元素。居裏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試驗中,已經檢查過當時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她斷定,這是壹種人類還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裏夫人的發現吸引了皮埃爾的註意,居裏夫婦壹起向未知元素進軍。在潮濕的工作室裏,經過居裏夫婦的合力攻關,1898年7月,他們宣布發現了這種新元素,它比純鈾放射性要強400倍。為了紀念居裏夫人的祖國——波蘭,新元素被命名為釙。
1898年12月,居裏夫婦又根據實驗事實宣布,他們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元素,這種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釙還強。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可是,當時誰也不能確認他們的發現,因為按化學界的傳統,壹個科學家在宣布他發現新元素的時候,必須拿到實物,並精確地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裏夫人的報告中卻沒有釙和鐳的原子量,手頭也沒有鐳的樣品。
居裏夫婦決定拿出實物來證明。當時,藏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是壹種很昂貴的礦物,主要產在波希米亞的聖約阿希母斯塔爾礦。人們煉制這種礦物,從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鈾鹽。對於生活十分清貧的居裏夫婦來說,哪有錢來支付這件工作所必需的費用呢?他們的智慧補足了財力,他們預料,提出鈾之後,礦物裏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壹定還存在,那麽壹定能從提煉鈾鹽後的礦物殘渣中找到它們。經過無數次的周折,奧地利政府決定饋贈壹噸廢礦渣給居裏夫婦,並答應若他們將來還需要大量的礦渣,可以在最優惠的條件下供應。
他們從1898年壹直工作到1902年,經過幾萬次的提煉,終於得到0.1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鐳宣告誕生了!
居裏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註放射性現象。鐳的發現在科學界爆發了壹次真正的革命。
居裏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1903年,居裏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裏夫婦和貝可勒爾***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繼鐳的發現之後,另壹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錒也被發現。探討放射性現象的規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質成為科學界的首要研究課題。
——摘自《科學上下五千年》,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3.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部曲》(3卷)、《數理化通俗演義》(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
希望妳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