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能夠體會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難點突破:
1、搜集地震中的圖片,感受災難帶來的傷痛與震撼。
2、通過重點字詞有感情朗讀,讀中感悟。
3、小練筆。
教學過程
壹、談話導入
1、同學們,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這個悲愴的時刻,汶川地動山搖。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已逝去兩年多,曾經撕心裂肺的痛苦揪著每個中國人的心。
2、我們先來看幾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圖片。這場災難給人們帶來了什麽?(除了帶來失去親人的傷痛,還有無數熱心的人們給我們帶來的震撼。)
3、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發生在這場災難中的感人故事 ------第六課:最後的姿勢(深情齊讀課題)。
二、抓文章主線,梳理課文條理。
1、課前大家預習了課文,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麽?
板書 最後的姿勢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2、妳能從文中找到能說明本文主要內容的段落嗎?(結尾)
三、自學交流 (個人自學——小組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描寫譚千秋老師最後的姿勢?請大家細讀課文,用直線畫出有關語句,並批註感受。 (方法指導:讀句子---圈詞語---談感受)
四、班內交流
(壹)學習生前的譚老師最後的姿勢
1、學生交流讀句子:(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學生談感受:我從“拉”、“撐”、“護”這幾個動詞,體會到了譚老師在災難來臨之際動作之快,感受到他對學生無私的愛。
2、引導: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細細地體會。(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3、班內交流:
(1)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板書(情況十分危急)
學生讀句子:(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麽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看,這兒有三個感嘆號,讀得時候應該註意什麽?(讀出快!急!)
(2)在這麽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是怎麽說的呢?
學生讀句子:(他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麽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從這兒妳讀出了壹個怎樣的譚老師?(當機立斷)
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怎樣讀?(很鎮定的感覺)指導朗讀
(3)情況越來越危急了!妳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
學生讀句子:(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 並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 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談感受:我從“搖晃”、 “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體會到情況萬分危急。
(4)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這短短的幾秒鐘,根本容不得譚老師多作考慮,引讀:(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令人敬仰。(再讀句子 ,讀出鎮定、勇敢。)
(5)這時候,深重的災難發生了。
引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壹切到這兒似乎災難已經結束了,但事實上並沒有結束,看,這兒有個省略號,請妳想壹想,這兒省略了什麽?(省略了人們的驚慌逃離,省略了譚老師對四位學生的鼓勵,省略了教學樓外人們的驚慌與哭泣?)
(齊讀:請同學們把自己此時的感受融入妳的朗讀中。)
老師小結: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偉大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想到的是他的學生,唯獨忘記了自己。
(二)學習譚老師犧牲時最後的姿勢
過渡:地震平息後,譚老師最後的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裏。
1、學生讀句子:“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找壹找,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們怎樣的感受?
板書(震撼)
剛才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妳感受到震撼的?請妳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交流:“張開”、“趴”、“深凹”、“死死地”體會到譚老師誓死保護四個學生!老師引導學生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後腦被砸得深凹下去,疼痛難忍,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救援人員看到這壹幕已是眼含熱淚,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妳從中讀出了壹個怎樣的譚老師?(舍生取義、寧死不屈)
指導朗讀:把妳的感情融入妳的朗讀之中,誰再來讀好這句話。
2、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抓住關鍵詞句品讀交流。
(1)學生讀句子:(“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學生談感受:我從 “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我讀出了壹個奮不顧身的譚老師。 老師指導朗讀: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感情朗讀句子。)
(2)學生讀句子:
(壹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壹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
“生死攸關”什麽意思?(意思是關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如果他不顧那四位離開教室,他?(就能生存下來);如果他要留在教室裏,保護四位學生,他?(就會面臨死亡),這就叫“生死攸關”。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斷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
3、譚老師為什麽會在這千鈞壹發的時刻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
老師引導:譚老師認為人生的價值是什麽呢?他在課堂上講到:
引讀:(人生的價值是什麽?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這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譚老師用最後的姿勢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什麽?那就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摘下我的翅膀,讓它助妳飛翔”, 是愛,讓他奮不顧身的用身體保護學生;是責任,讓他的靈魂在危難當頭折射出人類最偉大的光芒。
4、教師小結: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的描述,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在行動裏的。
(三)、學習作者評論的最後的姿勢
1、激情過渡:譚老師是壹位特級教師,在學生眼裏,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師眼裏,譚老師被譽為是“最愛孩子的老師”,他在操場上看到壹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但現在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
因此作者評論說:(引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2、課文學到這兒,妳心中是否湧起了千言萬語?請妳用:譚老師,我想對妳說?寫寫妳此刻最想對譚老師說的話。
3、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了這四個學生第二次生命,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妳說說作者評論的最後的姿勢是壹個怎樣的姿勢?(老師模擬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樣子)
這是壹個永恒的姿勢!板書(永恒)
千言萬語都匯成了壹句話。引讀:(譚千秋,壹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板書(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譚千秋老師最後的姿勢永遠鐫刻在四個學生的心中;這最後的姿勢像壹座豐碑,永遠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這最後的姿勢將永遠矗立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難怪人們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拓展延伸
1、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已逝去兩年多,曾經撕心裂肺的痛苦揪著每個中國人的心。而今天我們又***同重溫了那個驚天動地的故事,走進譚千秋的心靈深處時,我們發現當時很多很多的老師,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學生的生命。大家交流壹下妳搜集的其他老師的英雄壯舉。
是啊,很多很多老師,他們都用最後的姿勢震撼了所有人,用生命鑄就了如天大愛,詮釋了最高的師德靈魂,演繹了愛與責任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字!
2、我想到了當年我帶領第壹批學生進行地震演練的情景,壹個真實的故事——
在2008年5.12大地震後,中國幾乎所有學校都進行地震演練,我們學校也不例外。就在當年第壹批學生進行演練前,我當然先進行疏散安排,告訴他們往外出的順序,並多次提醒:“壹定不要慌張!老師最後壹個出去,不要慌!”盡管我做了心裏疏導,但仍然有壹個叫寧寧的女孩趴在桌上輕輕地抽泣,我知道她極其內向膽小。我趕緊走過去,微笑著問:“寧寧,妳怎麽了?”壹個脆弱的聲音:“老師,我是最後壹個出去,我怕……”當我聽到“老師,我怕”的時候,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千斤重!假如地震來臨了,我怎能讓孩子們害怕?更不能自己先走掉!於是我堅定地走到講臺前,鄭重地告訴每壹個孩子:“孩子們,請相信我!今天是地震演練,咱們必須訓練在災難來臨時鎮定有秩序地逃脫。有老師在,老師最後壹個!妳們不要慌!不用怕!必須按順序!”
那個女孩不再哭泣,而其他孩子卻淚眼朦朧,天真地祈禱:“老師,我們這兒不會發生地震!”我無奈:“誰會知道大地怎樣呢?”有的孩子幹脆說:“如果地震來臨,我們壹塊兒都出去!”我只好安慰他們: “咱們說定了,壹起逃出去!壹個也不能少!”演練順利進行……
故事講完了,我平靜而堅定地說:“實際那時我已暗下決心:假如地震來臨,我壹定會像譚千秋老師那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親愛的同學們,請相信我:我壹定會陪伴妳們平安快樂地度過學習生涯!”
知道我為什麽會這麽做嗎?是母愛的力量和責任讓我義無反顧地選擇!是無數像譚千秋老師那樣的精神感動著我!因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也可以成為英雄!讓我們再壹次深情朗讀-----“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五、作業:
妳心中的老師是什麽樣子的?(傳播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有為了學生的安危舍生忘死,用身體牢守學生的生命之門。今天的作業,結合本課的學習,寫壹篇小短文《我心中的老師》,談談妳對老師的認識。
板書設計
最後的姿勢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萬分危急 震撼 永恒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最後的姿勢》 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講述的是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這個悲愴的時刻,地動山搖。在災難降臨的時刻,在學生生命受到威脅的壹瞬間,譚千秋老師為搶救學生生命,為保護學生逃生,毅然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以生命中最後的姿勢詮釋了崇高與責任!教學重點是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為突破重點,設計思路如下:
第壹個環節,我註重導入環節的設計。以幾組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災難給人們除了帶來傷痛以外,還帶來了震撼。這樣激發起學生重溫那個驚天動地的故事的崇敬之情。
第二個環節,讓學生抓住文章主線,梳理課文的條理。緊扣課文的題目,我以“這是個怎樣的姿勢?”抓住文章中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並找出文章的中心段落結尾壹段,
理解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篇課文中心便壹目了然,理清了本文條理。
第三個環節,為了突破理解“最後的姿勢”,我按照敘事的經過,先讓學生通過譚老師生前的抉擇,做出的最後的姿勢。重點指導學生的自學方法:讀句子---圈詞語---談感受。通過重點語句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正面描寫刻畫了壹個臨危不懼、奮不顧身的英雄壯舉。課文對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對地震後犧牲的譚老師的追憶。課文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采用讓通過重點字詞的理解感悟人物的品質,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中悟,悟後讀。
第四個環節,課外延伸、升華情感。在學完這篇課文後,我讓學生交流了他們搜集到的其他老師的英雄壯舉,再次走近了那些令人敬仰的老師們!課結束前,我想到了當年我帶領第壹批學生進行地震演練的情景,跟孩子們講述了我的真實故事——《假如地震來臨》(我的教育隨筆)
我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著讀著,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升華,對天下所有的老師更有了深刻的認識,那就是——愛與責任!
縱觀全課,感動之余,還存在不足之處,如:
1、本文人物形象鮮明,情感真摯,非常適合朗讀。我如果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更能體會人物的情感的文章思想。
2、對譚老師本人的正面描寫,尤其是他在萬分危急的時刻所做出的動作描寫,應該加入表演,會更好的體現人物品質。
總之,本課教學,譚千秋老師那感人的最後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我也感動極了,為很多很多英雄老師而感動,為自己的英雄誌向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