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劉興元,莒南縣劉家東山村(今屬臨港經濟開發區)人。原名劉惟芳,這是父親為他取的名字,取流芳百世之意。入學後,塾師為他取名劉興元,意為興旺發達之開始。
在1955年***和國首次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出生在沂蒙山區並長期在沂蒙戰鬥的將軍只有他壹人。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劉興元先是因生活所迫離家謀生,後又從戎報國,歷經磨難輾轉青島、泰安,1928年底考入馮玉祥部學兵團當兵,後到國民黨孫傳芳部第47師旅部當文書。1931年5月第47師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圍剿”時被紅軍打敗,潰散中毅然參加紅軍,被分配到紅軍第4醫院當文書。同年9月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為中國***產黨黨員。歷經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勝利抵達延安。1939年,根據毛主席派兵去山東的指示,劉興元帶領八路軍第壹 壹五師教導大隊挺進沂蒙山區,相繼任第壹壹五師民運部副部長、教五旅政治部主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濱海軍區代政委等職,歷經7年浴血奮戰,為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按照中***中央的部署,劉興元作為山東解放軍第二師政委,同師長羅華生壹起隨同羅榮桓率兵北上,在東北戰場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政委,率部參加了著名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此後率兵南下,指揮解放了豫北重鎮安陽城,殲國民黨軍5千余人,迫敵3萬余人投降。後又進入河南伏牛山區,在3個月時間內肅清1.5萬之眾的匪患。1949年於大巴山區突破國民黨軍防線,解放川東10余縣,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劉興元長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職務。先後任廣州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廣東省委第壹書記、成都軍區第壹政治委員、四川省委第壹書記、成都軍區司令員、解放軍軍政大學政治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街。榮獲二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為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產黨第九、第十、第十壹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九、第十屆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988年獲壹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劉興元1908年10月10日——1990年8月14日
夫人徐傑,生壹子四女。
壹、劉家東山村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
劉家東山村今屬莒南縣朱蘆鎮,位於德靖山西,北鄰嵐山區巨峰鎮柿樹園村,兩面與嵐山區相鄰。
德靖山東側為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山體表面三分之二為嵐山區巨峰鎮所有,三分之壹為劉家東山村所有。
德靖山原作“得蹤山”,傳說張果老丟失驢子,從德靖山上尋得驢子蹤跡,最後終於找到驢子,故名“得蹤山”。
“日照德靖山,位於該縣第六區,是著名之大山,為邑中名勝,山自北來向南連綿數十裏,奇峰異狀、松柏蒼翠、秀色參天,雖經三朝四百余載而彌茂,遠望之至為偉大。山之南麓土地豁然平坦曠濶,約有數千畝,松柏之間盤石之上悠然而異。”——丁筮宜
清代莒南地域多部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莒州。
民國時期,莒南地域隨莒縣和臨沂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瑯琊道、山東省政府。民國18年(1929),莒縣劃為10個區。民國20年(1931),區下設332鄉鎮,10區中九、十兩區的全部和七、八兩區中的部分鄉鎮屬莒南縣現行區劃。
1940年3月,莒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莒南地域的大部屬莒縣抗日民主政府,西南部仍屬臨沂縣第五區。5月,設莒縣抗日民主政府莒南行署,在莒南地域代行莒縣抗日民主政府職權。同年9月,莒南行署撤銷,改設莒南視導處。
1941年1月1日,莒南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隸屬於濱海區各縣聯合辦事處。8月,隸屬於濱海區專員公署。
莒南縣1941年析出莒縣而置縣。
朱蘆鎮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前,境域隸屬於莒縣第十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歸莒南縣址坊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劃歸日照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劃歸莒南縣並入坪上區。
1952年2月,由坪上劃出,以序號編為第十壹區。
1955年9月,改稱朱蘆區。
二、日照嵐山兩座山名源於海曲劉氏三支
“明初九原公及其兩弟,從信國公湯和由宿遷率師北行,沿海防寇,奉調留照防守,子孫隨家焉”——《海曲劉氏家乘》三兄弟初駐軍安東衛,後分兵各處。九原公任指揮指揮僉事(從三品),二公任千戶(五品),三公任百戶(六品)。
《合修族譜序》“及莒之坪上東山石場等處者此老三支也。”——劉光濟
“經考山東日照海曲劉氏族眾,確系從老家漢皇故裏古豐邑中陽裏遷出者,是漢高祖帝劉邦第五十壹世孫廷立公之弟廷協公之後人。”劉恒心
劉興元的先祖為三公,系海曲劉氏第十九世。屬老三支三房五支長房,長支長房。
1、大望山名與海曲劉氏抗倭
大望山位於嵐山區虎山鎮境內,高410米,為日照東南第壹高峰。古稱四柱山,今又稱四架山,大旺山。
劉氏三支由安東衛遷往四柱山。“職當百戶,駐節四柱山”。山巔東側有壹泉眼,泉水盈盈而出,明初海曲劉氏三支先祖,於泉眼邊建房。
《海曲劉氏家乘》卷首二 老三支
祖塋記略
“我劉氏族譜創修於四世祖丕耀公,序雲:‘自前明由東海從軍來照,兄弟三人,壹居安東衛,壹居絲山東,壹居四柱山,復徙東湖莊’。四柱山,壹名大望,始祖塋墓在焉,近村因呼為劉家大望。”居二世後遷昧蹄墩旁,立村東湖。
趙雙壁:“而烽墩則於千仞絕巔之上,俯視壹切。遇有烽警,此唱彼應,瞬息千裏,又何捷哉!”
大望山作為峰臺,“望”為“瞭望”之意,“大望”為“遠眺、環顧、瞭望”之意。
置於大望山頂,南望蔡家墩衛城,遠眺海州灣,俯視虎山堡、昧蹄墩;俯視沿海眾墩,東鎮京師淮揚要衢,西聯內陸諸墩,東與烽火山遙相呼應。“又東烽火山,後改為鳳凰山”,捷傳狼煙烽火。 居地勢之利。
不知何時,人們改稱之為大旺山,有待考證。
2、得靜山名源於將軍先祖避亂
《日照古鎮名村》記載:“巨峰西部有山曰得靜山,又名德靖山,此山南北走向,附近有劉家東山、石場村,相傳其先祖為海曲某世祖,始從安東衛遷來,走到南北山時,恍如來到世外桃源,便名之‘得靜山’”,後引申為‘德靖山’。又因此山南北走向,當地稱為南北山。”首先感謝編者的研究挖掘,不過白璧有瑕。到底“某世族”到底是何姓?表述語焉不詳,含糊其辭。
據《海曲劉氏家乘》記載,順治四年(1647年),十世祖劉垣與弟劉坤由東湖遷居得靜山西,戶口繁衍漸成村落,劉垣居劉家東山,劉坤居石場村。劉垣系劉興元的先祖。
代佚久遠,更因文革期間譜牒損毀,劉家東山劉姓人氏,對於自己屬於海曲劉還是東關劉,壹度迷茫,臨村劉姓,有近水樓臺的便利,可效仿,曾借用東關劉氏輩分用字“家”、“賢”“祥”。外人更不知其詳,故《日照古鎮名村》記載,不得不用“某世族”稱謂。直到2007年始,海曲劉氏續譜,劉家東山劉姓與海曲劉接續,正本清源。
1644年李自成進京,明朝滅亡,1647年正處於明清交替的戰亂年代。改朝換代,腥風血雨,效力於明朝的軍戶,清廷會如何對待他們,細思令人恐懼,逃亡是壹種選擇。
由戰亂頻繁的沿海遷至相對安靜的得靜山下,這便是“得靜山”名的由來。至於遷徙的路徑再具體化,應該是:安東衛→大望山→東湖村→劉家東山、石場。
莒南有關資料記載“得靜山”名字來源於“得靜”老人。
綜合日照和莒南兩地的說法,加實地走訪,筆者認為:
德靖山名的由來,源於得靜山下有人居住後,壹位老道士居住山上修行,接受山下人們的供奉,在山上多次更換居住地點,招收徒弟,傳承數代。老道士號“德靖”,這便是德靖山的來歷。是“德靖”道士,而非“得靜”道士。筆者猜測,也許道士依據“得靜山”而取名“德靖”。
三、先祖遺尚武之風
坐落在莒南縣東部德靖山下的劉家東山村,是壹個擁有中國傳統武術底蘊的鄉村,濃厚的尚武之風時間跨度長、普及廣,影響大。現在村裏還流傳著許多有關武術的逸聞趣事,如說功夫之深,砸杏核不用錘,而是用食指戳;用單手捏碎核桃;劈柴不用砍刀,用掌劈手掰;攢竹槍(槍桿用用竹青沾桐油,白布纏裹而成,既韌且剛)壹刺能有八個落點。
走進劉家東山村,老人們說起武術來那是頭頭是道,興致來了還能隨手比劃幾招,這時我們才知道本村尚武習武之習俗是有歷史淵源的。海曲劉氏先祖,征戰沿海,以武功起家,以戰功升遷,世襲軍職。
明朝年間,日照身處沿海要塞,沿海壹帶設立了衛所制,劉氏先祖劉九原兄弟三人跟隨信國公湯和從軍,洪武十七年奉調到日照,曾在安東衛、石臼所分別任世襲指揮僉事、世千戶等職。為抗擊倭寇、海盜等侵襲,當地官民就習武自衛,後來就定居日照縣東湖村。因外患不斷,為保邊關,迫使劉氏先民不得不苦練武術,那壹家不好好練武,就可能面臨家破人亡的境地。族譜家訓中還專門教導劉氏後人,要“佑我中華,戍邊守疆”,因此,當時劉氏先民習武源於戎馬,完全是為了保家守土,所以他們平時照常耕作,在農閑之余,就聚集在壹起習武。其所學的武術,大多是民間較為尋常拳腳功夫和操練棍刀槍之類的常見兵器。
清順治四年(1647年)劉垣攜家眷自日照縣東湖村遷徙至德靖山下安家落戶,繁衍生息,漸成村落,因村東有德靖山,俗稱東山,故名劉家東山。初來乍到時,外人及盜匪時常侵擾,為了長期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得不在勞作之余習練武術,於是就把舞槍弄棒的愛好傳承下來。
後來把劉家東山村武術推向新高度的人物,是山西某地的壹個小夥子,名字叫夏延斌。
劉琮乾拜夏延斌為師,他本來就有點武術功底,又專心地學,師傅又盡心盡力地教,言傳身教,有時師傅稍有指點他便心領神會,因此習武進步很快。他略通文墨,隨時記下所學武術的套路名稱,只要師傅演示壹遍,他就能把武術套路完整打下來。劉琮乾心胸開闊、氣量豁達,跟師傅習武兩年,熟練掌握了師傅傳授的各項武術後並不獨享,而是自己當起教練,召集同村夥伴壹起來習武,讓師傅坐鎮指導。
轉眼間三年時間過去了,夏延斌看到劉琮乾的武功日漸精進,幾近完美,其他徒弟也學的差不多了,便離開此地。
夏延斌師傅走後,壹邊劉琮乾苦練武功,壹邊在本族子弟中選拔苗子,教授武藝。首先從天功、地功、平功及紮馬步、壓腿等基本功練起,然後習練其他武功。主要有輕功(飛檐走壁)、拳、器械。擒拿等項目。其中拳術有長拳、猴拳兩大類。其下又分四錘、串急、靠山拳等套路。熟練套路而不拘泥於套路,壹切從實戰出發,其擒拿招式特別,有肩刨、熄燈錘,黑虎掏心、肋笆掏窗戶、掃腿等動作。器械類,有棍、刀、槍、鐵鞭、鐵鏢、鋶線;刀術有單刀、雙刀,棍術有長棍、短棍,梢子棍、三節棍;鐵鞭有五節鞭、七節鞭、九節鞭。在各種武術中,最為稱道的當屬鐵鞭功夫,那鐵鞭舞起來真是快若迅雷,虎虎生風,水潑不進。
由此,劉家東山村習武蔚然成風,大街小巷人聲鼎沸,煞是熱鬧。劉琮乾的胸襟開闊,他打破門戶之見,曾遍訪武術高手,也有武林中人前來交流切磋武藝的,他都能取其所長為己所用,因此,他所傳授的武藝都是易學易練、講究實用的技戰本領,幾乎沒有花架子。由於劉琮乾學藝明理,習武崇德,沒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其武功、德行均得到鄉鄰贊許,壹舉成為方圓百裏叱咤武林的人物。他教出來的學生都紛紛走出劉家東山村,到青州府、沂州府、莒州府的衙役當差,有的到日照甚至湖北等地的大戶或官府做保鏢,有的在外地開辦了武館。
有勇於擔當的,劉琮乾舞動鐵鞭,與土匪進行交戰,打的土匪鬼哭狼嚎,抱頭鼠竄。劉奇賢見義勇為打敗小偷團夥的圍攻。劉朋合接下失手的飛鏢,避免飛鏢傷人的事故發生。
武術影響之廣,因劉家東山村的村民都有武藝傍身,方圓百裏幾乎家喻戶曉。
到了上世紀50年代,為傳承武術,劉朋合、劉維照、劉春龍、劉福漢等人在村裏開辦了武術班,到處都可以看到練武的場景,特別是冬閑時節,村民大都湊在壹起練武,就連中、小學生都用鐵絲做環連接9節小木棍當鐵鞭練,也練長拳、打四錘、梢子棍等,由此培養了壹大批年輕有為的武術人才。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劉家東山柿樹園(與劉家東山村相鄰,東關劉,也有尚武習俗),聽著耍武小過年。”正是這種轟轟烈烈習武熱潮的真實寫照。村裏還組織玩龍燈、踩高蹺的文藝隊,到周圍鄉村巡回演出,每次都用鐵鞭開場、拳刀棍等武術表演壓軸,受到廣大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