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亞洲與太平洋之間存在明顯的海陸熱力差異,冬季在蒙古、西伯利亞壹帶形成冷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蒙古高壓與太平洋低壓、赤道低壓之間存在氣壓梯度力,並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反氣旋,其中的偏北風南下影響亞洲東部大面積地區,這就是東亞的冬季風。
夏季在印度壹帶形成熱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帶斷裂、保留的海洋上,北太平洋上存在壹個高壓中心,北太平洋高壓中偏南氣流影響東亞地區,這就是東亞地區的夏季風。
東亞季風的氣候特點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溫帶季風氣候是冬季寒冷幹燥,夏季高溫多雨。南亞季風區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將雨集中,分雨,旱2季。
擴展資料:
季風環流結構不同,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不同:南亞季風是方向完全相反的Hadley環流季節性轉變的結果,其季風雨為熱帶的擾動;而東亞季風是隨著全球環流的季節性轉變,主要由海陸不同的造成的兩種不同的氣團季節性交替控制的結果,其降雨以鋒面降水為主。
組成季風系數的主要成員不同:南亞季風系統的主要成員為印度洋季風槽、馬斯克林冷高壓、索馬裏低空系統、北半球高空東風急流及其南半球的越赤道氣流和青藏高原高空高壓系統。
東亞季風環流的主要成員為南海—西太平洋的季風槽、ITCZ、西太平洋副高、澳大利亞冷高壓、105E與125E之間的越赤道氣流和高空南支東風急流及其在100E附近的越赤道氣流。
南海是東亞夏季風爆發最早的地區之壹。研究表明,5月中旬前後南海夏季風的突然爆發,標誌著東南亞和東亞夏季風的到來和雨季的開始。對南海夏季風的監測包括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強度變化以及撤退等。
百度百科——東亞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