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心不幹

心不幹

這根本不是心態問題,可以這樣講,到了50歲有這種想法的人,即使不是聰明之人,最起碼也是壹個明白之人。

因為他把後幾年的工作前景看得通透了,幹與不幹,也就那麽回事了,前後差別不大。還不如退休,落得個輕松自在,無憂無慮。

具體體現在:

壹,職場前途到頂了,沒有升職的可能。

古人雲:五十而知天命。

特別是在職場上,人到了50歲,大部分人都看得清自己的仕途了,就是所謂得知天命。

因為50歲,是人生的壹個重要的分水嶺,人生過半,但 社會 閱歷豐富,經驗老道,可職場前途與本人精力,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在走下坡路了。

職場前途到了天花板頂端是許多職場人的宿命,不可能再有晉升的空間了。

人都不傻,看清楚了這壹點,許多人明智地選擇了退壹步海闊天空了,不想再賣命幹了,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盼早點退休吧,何必還死賴在崗位上呢。

有了這種想法的人,何來工作激情呢?!

二,對工作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心生倦怠,沒有興趣。

人到50,工作幾十年了,簡單、機械、單調、重復的工作也幹煩了,幹膩了,工作失去了昔日曾經的輝煌與引力,再也讓人提不起興致了。

熟悉的環境,老舊的面孔,壹成不變的工作,天天如此,年年如斯,像壹潭死水壹般,泛不起壹絲漣漪與浪花,沒有半點新鮮與活力,沈悶無比,讓人窒息。

這種壹眼望到頭沒有挑戰性的工作,哪裏還有熱情哦。當然是巴不得早退休為好。

三,工作有壓力,難以負重,希望早點到站好退休。

人到50,如果是女人,只有5年就要退休了,可以掰著指頭數日子了。其它重體力活的勞動者(如電工、煤炭工人等)也是如此。

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辛辛苦苦工作多年,也許體力透支過大,本身就在咬牙支撐了,眼看退休就在眼前,伸手可觸,當然想更早點,這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是這種情況,可想而知,還有什麽工作熱情呢?

因為人人都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

總結 :希望早點退休,過上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晚年生活,這是每個人的美好向往,無可厚非。

但接觸實際,要家裏經濟雄厚才行,否則在崗位與退休後的工資,二者相較,還是相差不少的,許多人可能也就想想而已,真想早退還是舍不得的。

所以要調整好心態,堅守崗位,上好最後幾年班,壹切要以慎重為妥,免得日後後悔。

前幾天,某國企搞後備推薦,幾名50歲以上的老中層,壹看參考人員名冊裏,已經沒有名字了。當時就問人事,參考名冊裏怎麽沒有我們名字。人事回答,現在搞年輕化,50歲以上的不再列入後備範圍。

50歲壹過,單位都嫌棄了,別說“前途”,連競聘的資格都取消了。妳要是說讓他們有熱情,打死我們也是不信的,讓他們寒心的是機制、環境和歧視。雞湯文又要噴了,誰讓妳50歲不努力的,活該妳不上名單。老百姓為什麽反感雞湯文,有幾個人是因為喝了雞湯能逆襲的?有。但,能成為普通規律嗎?

第壹,有沒有熱情,取決於“欲望”,與年齡無關。

五十知天命,知道天命之後,還保持“職業(事業)”熱情,那是“精神亢奮”,熱情衰退,那是自然規律。

妳看那些有錢有勢的人,50歲還在換血,還想再活五百年呢,那是因為欲望的荷爾蒙繼續燃燒。

普通人呢,被生活已經蹂躪幾十年,早就想卸下包袱,為自己活幾年啦。心態有什麽問題呢?不就是蕓蕓眾生的心態嗎?不服?給妳壹個有錢有勢的職位,妳看妳是不是馬上雞血澎湃?

第二,這是 社會 的年齡“歧視”,怨不得蕓蕓眾生。

國內職場,欺負壹老壹小,年齡小沒經驗的不招,年齡大負擔重的不招, 哪家公司都想“吃甘蔗最甜的中間段”。 妳會說,這是私營企業,人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呀,但是,體制內會不會好壹點呢?

體制內,對年齡的劃分更加殘酷。34歲提不上副科,基本就被壓住了。39歲提不上副處,職業空間就封頂了。44歲提不上正處,職業生涯就到頭了。尤其是現在提倡用90後的了,年齡偏大的人,連單位都勸妳別折騰了,清閑點不好嘛?保留待遇,給年輕人騰位置,妳也是發揮余熱、做出貢獻啊。

妳即使自己有熱情,單位也不讓妳有熱情啊。 很多體制內的單位,45歲就開始退二線,50歲基本壹刀切了。50歲退二線了,有的單位甚至連辦公室、辦公桌都不留了,讓妳回家去了,執行調研工資。

社會 上普遍都是這樣心態啊。高薪的互聯網、高 科技 公司就不說了,35歲就面臨了“老化”被踢出局的風險。其他行業呢,是不是越老越吃香呢?除了醫生、教師等“經驗職業”,中老年技術人員越老越吃香,其他的各行各業實際上都期望中老年人為年輕人騰位置。這是壹種普遍現象。

國人太多了,年輕等得嗷嗷叫,中老年再有本事,能低成本取代妳的人,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 是不是老年人不努力?不是的。這是勞動力和人才供應嚴重失衡啊,供大於求的矛盾太突出了。 只能讓中老年讓出職位,那麽,沒有“事業欲望”的刺激,誰能保持熱情?

第三,50歲以上的人如何調整心態?

第壹種是,自動“出讓”職位的。 比如,人到中年,財富自由,兒女家庭幸福,甚至添了兒孫輩,自己勞碌壹生,想卸甲歸田,享受天倫之樂。這是看得開的,主動“退休”。這種人,已經超脫了,自己早早調適了心態,屬於最幸福的壹類人。

第二種是,被動“讓出”職位的。 比如,體制內的單位,50歲退二線,50歲向後勤轉崗,等等。這是單位壹刀切的機制,對事不對人,誰到了“點”誰就要退後,讓給年輕人幹,否則,壹茬壹茬地壓住了年輕人。

第三種是,被動“逼出”職位的。 比如,體制外的企業,50歲的職場人,基本屬於中高層或者是業務、技術骨幹,年薪是年輕人的壹兩倍。他們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幾年後就可以取代他們。年輕人又聽話、又上進、工資低、好利用,作為管理者,傻子才不想新陳代謝呢。

第四種是,佛性對待這壹切。 比如,許多中年人,經歷風雨,飽經挫折,看透人世間的悲涼,看破是是非非的本質,還有的人被上司坑過、被朋友騙過、被同事落井下石過,等等。總之是看透職場真相,主動讓妳解脫,對工作對人際保持佛性態度,隨遇而安,適可而止,沒有必要再“熱情”了。

第五種是,悲觀失望的。 50歲之前也奮鬥過,也想幹好,由於能力有限,沒有成功,還是壹個小工人、小職員、小辦事員,徹底放棄追求,無欲則剛,混混日子,恨不能早點退休。還有壹部分人是有能力,但機遇不好,錯過了壹撥提拔,步步趕不上,心灰意冷,自暴自棄。還有壹部分人是有能力,但受到排擠打壓,被跑關系、會送禮的人爬到頭頂上,心裏不服氣,更不舒服,幹脆早點退休。等等吧。

總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既然知天命,更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麽。 財富自由,主動選擇放棄“工作熱情”,給年輕人騰空間,值得贊賞。沒有實現財富自由,但勞碌壹生,也累了,休息壹下也無妨。看透世態炎涼,自我解脫,不給 社會 惹麻煩,也值得尊敬。繼續保持奮鬥激情,煥發第二春,更是值得敬仰。

最後,奉勸所有人,人過五十,人生下半場,剛剛開始,無論妳怎麽對待這個客觀事實,都應該保持平常心、從容心,懷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心態,身心 健康 才是天大的事。

都說“五十知天命”,人不是機器,工作了快30年,年輕時再多的工作熱情也會被日復壹日的工作和單調乏味的生活所蹂躪得所剩無幾。而且,拼了這麽多年,退休後為自己多活幾年的心態又有什麽問題呢?

壹、身體需要保養

50歲的身體狀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人體各項機能指標開始下降,已經不可能再像青年壯年時候的時候那樣可以揮霍。退休了就可以不用硬逼著自己和那些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年輕人競爭,也不用再在不好的 健康 狀態上雪上加霜,多添壹點病痛。

50歲以後保養好自己的身體,比賺多少錢都重要。人到中年,妳是家裏的頂梁柱,妳的身體 健康 比什麽都重要。

二、家庭需要更多的支持

工作和生活很難平衡,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那樣,只能在兩方之間壹直找到那個平衡點並努力平衡。但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平衡狀態,如果在工作時全力以赴,就會不可避免地忽略家庭和生活。

50歲以後,工作對我們的需求度開始下降,而生活對我們的需求度卻被提高。

50歲時,父母已經到了7、80歲,身體壹天不如壹天,隨時需要子女陪在身邊。另壹方面,自己的子女可能已經大學畢業,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談婚論嫁。照顧老人、關心子女的工作與生活,每壹樣都是壓在中年人身上的義務和責任,當然,被家人需要,也是體現自身價值的壹種方式。

回歸家庭、回歸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在工作退休後所追尋的生活狀態,而這壹狀態在50歲的時候就來臨,又有什麽問題呢?

三、自己需要更多的自由

工作,說到底就是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和福利的過程。為了工資和福利,被領導罵了不敢換嘴,就算受委屈了也不敢輕易辭職不敢隨意跳槽。被工作束縛了那麽久,別說是工作50年了,就是只工作了3、4年的職場人,也有不少比例對工作沒有了壹點熱情。

我們不是馬雲,也不是褚時健,也沒有諾大的公司要繼承,我們只是普通人。普通人退休後只想能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想 旅遊 就 旅遊 ,想打牌就打牌,想做點生意就做點生意,自己以前沒時間持續的愛好也能重新拾起,這樣的退休生活比起以前日復壹日的工作生活,多了自由。

所以,結合以上3個原因分析,我認為題主問的“50歲了,對工作壹點熱情都沒了,盼望退休”這壹情況很正常,心態完全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