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座墓葬僅壹座未被盜
張安世家族墓於2008年被省考古研究院發掘,然而考古工作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墓葬均被盜過。發掘了3年,張安世和其子孫的墓葬已發現14座,近日考古工作者終於欣喜地發現張安世壹位後代的夫人墓未被盜過,目前這座墓墓門已經暴露出來,考古工作者正在與文保工作者進行商議,將聯合進行邊保護邊發掘,該墓中將出土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值得期待。
罕見“九頭鳥”圖案瓷器
考古工作者對此墓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兩組早期瓷器,分別為瓷壺和瓷罍,令人驚奇的是這兩組瓷器上均繪有“九頭鳥”圖案。這兩組瓷器保存完好,瓷壺和瓷罍高度均在30厘米左右,瓷器胎質細密堅硬,外表施有壹層醬色釉。在兩組瓷器的上部,以抽象的技法繪有壹圈九個鳥頭,造型優美簡潔、線條流暢生動。
據考古工作者介紹,“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九頭鳥”傳說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它既是南北文化融合與中華民族集體創造的結晶,又體現了作為中華文化壹分子的楚文化的獨特風格。
張安世家族延續兩百年之久,其家族墓葬也是目前中國唯壹經過完整發掘的漢代列侯級別的家族墓。此次發現的繪有“九頭鳥”圖案的瓷器,說明當時“九頭鳥”圖形是吉祥的,並已融入當時的上流社會,而此後隨著時代發展“九頭鳥”才被妖化。同時,可以證明西漢時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衣彩俑
百件著衣彩俑出土
從2008年8月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配合基建對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東原的高等級漢代家族墓進行了發掘,因該墓園屬於鳳棲原範圍,故又稱為鳳棲原西漢家族墓。近長方形的墓園,由壹座帶有6個陪葬坑的大型甲字形墓以及數座中、小型甲字形墓以及規模較大的祠堂建築基址和相關的壕溝等構成。
“武士”佩刀劍
隨葬車內“武士”佩刀劍
與盜掘嚴重的主室相比,耳室保存較為完整。記者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著兩輛已經腐朽的車馬遺跡。壹輛車的遺跡上殘留有10多個車傘的青銅蓋弓帽,青銅的馬銜、馬鑣以及馬身上佩戴的鉛器、銅絡飾、方扣等小飾件散落在耳室地面上。最為讓考古工作者稱奇的是壹個四五厘米長的獸首青銅器件,雕刻十分精巧。耳室中還有大量的陶制器皿,體型最大的是高40多厘米的陶罐。還有釉陶陶壺、陶甑、陶盆等。
“衛將長史”印章
墓園中部的大型甲字形墓葬應為張安世墓,墓道處北、墓室居南,墓冢封土原高約15米,現殘存高約1~1.3米。斜坡道墓道長約30米,有3個耳室,其內出土彩繪陶罐、釉陶壺和鶴、兔、牛等較為完整的動物骨骸,以及多枚的“衛將長史”封泥。
成套量具
在張安世的墓中發現了大量成套的量具,有7個壹套的,也有10個壹套的,成套量具的發現較為罕見。因現代的斤兩和古代對應不起來,通過成套量具也許能夠找到度量衡變化的聯系。
駟馬壹車
駟馬壹車是當時真的車馬陪葬,兩千年後,馬匹只剩下白骨,車早已腐朽,幸運的是車馬遺跡十分完整,依然可以 看出當年的華麗。車的豪華裝飾、漆皮、華蓋、青銅構件等物件,都具有帝王身份。該駟馬壹車應該為皇帝禦賜。
千軍戰俑
在M8的周圍,考古專家先後發現6座大小不壹的陪葬坑。揭開壹座座陪葬坑,驚現“千軍戰俑”,有陶俑、木俑。正在發掘的k6號坑內,數以萬計的 陶俑雖倒在坑內,卻個個精神抖擻,面部清晰,紅紅的嘴唇,濃黑的眉毛,還有著各種發式,有的神情凝重,有的面容祥和。雖然陶俑這麽多,卻很難找到同樣的 臉。
這些陶俑與漢陽陵的陶俑相似,大約60厘米高。現在雖然看著陶俑都是赤身裸體,沒有胳膊,但在胳膊處都留有孔,而在坑內專家們還 發現了盔甲的殘片,可見這些陶俑原先都穿有各種各樣的衣服。而在坑內,出土了大量的兵器銅鏃、刀、箭等,還有十分少見的6金6銅的青銅鐘,還有做飯用的陶 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