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被稱為詩佛的是誰介紹如下:
詩佛(唐代詩人王維綽號)壹般指王維(中國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北宋蘇軾評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擴展資料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畫意美,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壹方面是層次美。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巧妙地運用了藝術構圖手法,在諸多詩歌中均得到了體現。
例如《終南山》,詩人首先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終南山的大輪,而這壹輪廓只可遠觀,卻不可近視,不然將使終南山喪失雲霧繚繞的神秘美感;然後詩人身處終南山中,描繪了仿佛走在雲端的景象。
接著詩人又置身於終南山中,眺望遠處景色已經發生了變化,陽光照射下若隱若現的景象盡收眼底;最後詩人筆鋒急轉去找尋投宿的居所,並找尋到對岸山間樵夫的身影。
詩人與樵夫的出現,與終南山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烘托出詩作的層次美。另壹方面是色彩美。王維深知色彩的奧妙,用於創新,不為文體、題材所拘泥,吸納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例如《積雨輞川莊作》,詩人將大片濃綠的“漠漠”與蔥蔥濃綠的“陰陰”作對比,表現出極強的色彩對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