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宦怎麽讀?

宦怎麽讀?

“宦”這個字的讀音是(huàn),聲母是h,韻母是uan,聲調為第四聲。“宦”是壹個上下結構的的漢字,“宦”字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宦”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指在帝王或者達官顯貴人家裏做仆人,其引申意中包含有官職、官務、太監等意思。

擴展資料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

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壹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壹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壹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臺,稱為“第壹次宦官時代”。

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資治通鑒》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為之”。韋某是有史可考的第壹位市舶宦官。

之唐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其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壹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

歷史學家汪箋指出,唐朝的宦官對於全國的壹般具體行政事物,對於財政事物,很少有幹預。唐代宦官的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宋代對宦官參政防範較嚴,趙匡胤不允許宦者“預政事”,宦官到壹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等禍國的宦官,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淩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

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低階宦官名“少監”、“中監”,高階宦官是“太監”;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雖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幹政,但明成祖奪權後開始重用宦官。明初交趾監軍馬騏激發交趾人起兵脫離中國獨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據王世貞《龠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凈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復乞收入。”

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布全國,尤其是天津、泉州、寧波、廣州等對外商船貿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駐“稅監”太監,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崇禎多次怒斥太監:“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壹空。”宦官時代的結束,壹定是王朝的覆亡。

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針對太監議論:“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殯。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故宮者,均於大辟也。且宮刑之後,二氣時乖,肢體外痿,性情內琢。故閹瘸之子,豹聲陰鷙,安忍無親。

且刑人並齒於天地之間,人道絕而發已雕、音已雌矣,何懼乎其不冒死而求逞於壹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憐其無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間,不知埋下禍根深矣。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何況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側耳。”

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設立十三衙門(明為“二十四衙門”)統管太監事務。順治末期壹度出現權監吳良輔,深為皇帝倚重。

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宣布宮中永遠不用宦官,宮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