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選學妖孽,桐城謬種”。
意思:《昭明文選》是妖孽之學,桐城派都是些散布荒謬之人。是白話文運動的先鋒們貶抑文言文的說法。
註:①《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壹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同編選。
②桐城:即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曾國藩。
二、“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由來: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5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接著,陳獨秀以革命者的姿態,響應胡適,在《新青年》第2卷第6號發表《文學革命論》,將矛頭對準舊文學,視前後七子和歸有光、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人為“十八妖魔”。
同時,在這壹期《新青年》的通信欄內,還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壹封信,這封信裏錢玄同首次使用了“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說法。之後,這兩句話成了批判桐城和文選兩派的銳利武器,。目桐城為謬種,選學為妖孽”也成了人們的***識。
這兩句口號由於指明了文學革命的對象,在當時深受歡迎,所發揮的作用,亦不言而喻。今天,人們已經牢固地將“謬種”和“桐城”,“妖孽”和“選學”聯系在壹起。
盡管有人會覺得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偏激性,但往往因為它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作用而忽略它的不足。
擴展資料:
白話文運動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壹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壹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壹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在這壹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壹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百度百科-白話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