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親年老又有病,應當出使遙遠的地區.狄仁傑說:“母親有病而公遠使,怎麽能給親人留下萬裏之憂.”於是到長史藺仁基,請代高質行.當時裴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便對他說:“我們只是不慚愧嗎.”後來倆人又和睦相處。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禦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總評價:
狄仁傑的壹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沈;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壹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壹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