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白原名:金慶jinqing。
漸江紹興人,原名金慶,清末舉人。辛亥革命後政名劉靖商,字大白。
民國初年編《紹興公報》因發表反對真世凱的文章,東度日本避難,加入同盟會。1915 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國文。
次年回國編《杭州報》,並出任浙江省議會秘書長。1918 年去浙江省第壹師範學校任國文教員,1919 年任浙江教育總於事。五四運動中,與經亭酸,陳望道。夏寫尊等並稱為“五四浙江四傑”
這個時期他是鼓吹新文化的驍將,他說文言是“鬼話文”,白話是“人話文”,自己也積極創作新詩。他寫的(賣布謠》,是最早反映農民疾苦的有名詩篇。早期作品結集為第壹本詩集《舊夢》。
付印時自己曾評論說這些詩“用筆太重,愛說盡,少含蓄”,而且“傳統氣味太重。”後來,作者又加以增補修訂分編為《丁寧》。《再造》《秋之淚》《賣布謠》4本詩集。
1926 年末續出詩集《郵吻》,感情真,詩意更為圓熟1920 年因浙江壹師學溯被解除教職。
1924 年曾在復旦大學和上海大學任教。課余不但作詩,也寫了很多談詩說文的短文,後來編為《白屋說詩》《白屋文話》等,頗受稱道。1927 年至 1929 年,先後任浙江教育廳秘書,浙江大學秘書長南京教直部次長
他在詩歌創作及文學,歷史佛學等研究方面都有所貢獻,自稱是“由舊入新的過渡時代的詩人”
他側重對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反映,給予同情而未能有力地寫出他們的覺醒和鬥爭,但他敢於表現當時社會的矛盾,強烈要求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卻是十分突出的。
他的新詩,顯示了由舊詩蛻化而來的特點,感情濃烈,語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並以觸及重大的社會課題和鮮明的鄉土色彩,在“五四”時期的詩壇上別具壹格。
後來當革命形勢向前發展時,他漸趨消沈,作品的社會意義也隨之減弱。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劉大白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