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我的四個假想敵》
作品名稱:我的四個假想敵
作品出處:《記憶像鐵軌壹樣長》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余光中
袁枚寫詩,把生女兒說成“情疑中副車”,這書袋掉得很有意思,卻也流露了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照袁枚的說法,我是連中了四次副車,命中率夠高的了。余宅的四個小女孩現在變成了四個小婦人,在假想敵環伺之下,若問我擇婿有何條件,壹時倒恐怕答不上來。
沈吟半晌,我也許會說:“這件事情,上有月下老人的婚姻譜,誰也不能竄改,包括韋固,下有兩個海誓山盟的情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我憑什麽要逆天拂人,梗在中間?何況終身大事,神秘莫測,事先無法推理,事後不能悔棋,就算交給21世紀的電腦,恐怕也算不出什麽或然率來。
倒不如故示慷慨,偽作輕松,博壹個開明父親的美名,到時候帶顆私章,去做主婚人就是了。”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籍貫福建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母為江蘇人,故也自稱“江南人”)。詩人。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評論家。主要作品有《鄉愁》《余光中經典》《傳說》,其中《傳說》獲臺北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文章分析
余光中的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寫出了壹種獨特、微妙的父愛心理,充分渲染和發揮了壹種許多人心中都有此體驗但又沒有明確表達出來的人生況景。
這篇散文境界的產生,得力於那個核心意象的創設,以及圍繞著這壹核心意象的創設而生發出來的壹系列饒有情趣的“比喻式敘述”的細節群。
余光中把4個女兒的男友稱為“四個假想敵”,形象地概括了父親與女兒男友之間的必定的、永恒的矛盾;父親對“假想敵”的種種想像、種種描述、種種議論全都自然生發;這些生發和種種細節群與那個處於細節核(核心意象)有機地構成了這篇學者散文的藝術整體和藝術情趣。
散文作者的個性化敘述形象、智慧化的散文哲理、情趣化的生活境界,全在那個“核心意象”和“細節鏈條”的有機合成、生發的散文境界中透露和站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