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之超絕而稀有者,稱為殊勝。如吾人常贊嘆極樂凈土因緣殊勝,因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凡有壹念之善者皆可往生凈土,蓮花化生,實乃稀有之事。
基本介紹 中文名 :殊勝 含義 :稍勝;略勝 出自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發起因緣 :念佛法門,又稱凈土法門 佛學術語,念佛法門,因緣殊勝, 佛學術語 殊勝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殊勝有幾個含義: 稍勝;略勝。《宋書·範曄傳》:“號泣何關人,向見道邊親故相瞻望,亦殊勝不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魏晉宋詩》:“ 晉 人 張 陸 輩,惟 景陽 殊勝,在 太沖 之下,諸家之上。” 特別優美。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舒州 皖公山 洞,留題甚眾……予嘗親到名公題刻已遍,山水殊勝。” 指特別的勝境。
唐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
宋 朱熹 《念奴嬌》詞:“絕艷誰憐,真心自保,邈與塵緣隔。天然殊勝,不關風露冰雪。” 念佛法門 發起因緣 念佛法門,又稱凈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凈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壹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壹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源,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鹹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壹、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業分別。若身行惡事,口說惡言,意起惡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三業清凈,即是修行之法。今試驗之,有壹眾生,聞此念佛法門,深信不疑,願生凈土,實行念佛。壹心專念彌陀名號,字字從心生起,字字從口念出,字字從耳聽入,念得分分明明。壹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壹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以此念佛壹念,而除壹切妄念。妄念既止,則意業清凈,此即是意業修行。口念佛號,不說閑言,古人雲:“少說壹句話,多念幾聲佛。”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凈,此即是口業修行。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所行。念佛之人,壹心念佛,六根都攝,則身業清凈。此即是身業修行。如何說念佛不是修行之法? 如上所舉念佛能令三業清凈,可為修行之明證矣。 二、念佛最為穩當 唯有念佛法門,有自他二力可依靠。自力,即自己壹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願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凈土。只要抱定壹句佛號,壹生持念到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常為佛光之所 含攝。壹生即可求生凈土,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及隔生遺忘。 三、念佛殊勝方便 念佛殊勝方便,即是可普攝群機。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時不拘閑忙動靜,但肯壹心念佛,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回,其殊勝為何如也。 四、念佛能消業障 壹切眾生,自從無始壹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經雲:“念佛壹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以念壹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壹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此。 五、念佛莫求福報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則答之曰:“為修來世。”如是之人,就是念頭打錯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客群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殊不知人間,萬般都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榮華富貴,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六、念佛能斷煩惱 煩惱之為害甚大,名目雖多不出兩種:壹為我執煩惱,二為法執煩惱。壹句彌陀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壹藥能醫愈眾病。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壹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又當寫經之時,壹筆壹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不覺辛苦。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壹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七、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壹最大關頭。果然平日信願深切,凈行成就,或得理壹心不亂,或得事壹心不亂,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壹切境緣,不能為礙。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壹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八、念佛具足三學 念佛壹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可謂大陀羅尼門,能總壹切法,能持無量義。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經為定學藏,律為戒學藏,論為慧學藏。壹句彌陀名號,壹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念佛何以能具足戒定慧三學?楞嚴經雲:“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九、念佛普攝群機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壹不能得度。只要壹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善導大師雲:“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壹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具契機之壹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十、念佛可度眾生 夫念佛法門,以壹心念佛,求生凈土,離苦得樂。壹往觀之,似屬小乘,但為自利。實際論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開見佛,親聞佛法,證無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議業,普人塵剎,廣度眾生。而因中厭苦者,正欲拔眾生之苦也,即菩薩之大悲心。因中求樂者,正欲與眾生之樂也,即菩薩之大慈心。何得謂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十壹、念佛得成佛道 念佛之人,而得諸佛慈悲之所護念,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命終往生,經登不退,任運進修,直至成佛。《彌陀經》雲:“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壹生補處,其數甚多”。觀壹生補處之句,壹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壹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無二。壹念相應壹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證唯心凈土,見自性彌陀,即成佛道。其圓頓為何如耶?” 相對於其他法門來說,念佛還有下面九個殊勝之處: 字少易念,不若經咒之難持。 隨地可念,不必定在佛前。 隨時可念,不論早晚閑忙。 隨人可念,不分貴賤智愚。 增長福德。 消滅重罪。經雲:至心念佛壹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天神恭敬。 惡鬼遠離。 臨終往生,必定蒙佛授記。 因緣殊勝 因緣,壹個佛教中常常說的用語。 佛教中很講因果,因果,之中又包括兩個方面,壹個是因,壹個是果。用壹個字,把因果全說在內的話,這個字就是緣了。也正因此,在西方國家裏,是沒有緣分這個詞的。人們常說因為有緣才相聚,人們也在相聚了之後經常會說,緣分啊! 因緣說的是原因和結果的總稱,但偏向於因。 佛教的教義裏是沒有高低,等級之分的,但有的時候在世間也有壹些區分,和執見,比如大德高僧和壹般的小和尚對於壹個普通的信佛人,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他會認為大德的佛學得比小和尚好得多。盡管實際不盡然。 因緣殊勝也就是在這種前提條件下所產生的。比如壹個人將要往生,壹群親人,和壹些較好的佛友在為他助念,就會認為他的因緣殊勝,但如果有哪位很有名望的大德高僧為其助念往生,那麽他的因緣就更為殊勝了。 所以,這個詞的意義裏是偏向因的,而不是偏向果,因為往生到了極樂世界就都壹樣了。壹些事物的因或者說是條件好,稱為因緣殊勝。 其它我們修行中的人,非修行中的人,都有殊勝的因緣,做成功了壹件事情,答對壹道題,得到壹次獎勵,使自己的心裏感到安慰,交到壹個知心的朋友,發現多了壹個愛自己的人,這都是最殊勝的因緣。即使沒有殊勝的因緣,也還是可以成佛道。因為佛的因緣本身就不殊勝,苦難是最多的壹個,沒有人為其詳盡的說法,全靠自己悟。但他是做榜樣給我們,精進刻苦,了脫生死。我們心中就更明了,有了他這樣的榜樣,每每想起,不就是有了殊勝的因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