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輪秋影轉金波下壹句是飛鏡又重磨。這是出自於宋朝辛棄疾 所著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賞析: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誌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壹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
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
辛棄疾壹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發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壹問:“被白發欺人奈何?”這壹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誌,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裏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裏指目光壹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裏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
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鏟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
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壹百五日夜對月》詩裏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裏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