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括起來大致是:
有兩個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紐約壹起長大。其中壹個要去西部闖蕩,於是在出發前晚,兩人相聚壹個小餐館,約定20年後的同壹日期、同壹時間,來到這裏再次相會。
20年後,去西部的男子鮑勃回到了原地,卻發現小餐館已經變成了壹個店鋪,就在那裏等候老朋友吉米·維爾斯。
此時,有個執勤的警察經過,發現了男子右眼角的壹塊白色的傷疤,兩人聊起了20年前的那個約定,之後警察不露聲色地走開了。
不久來了壹個高個子男子,與鮑勃相認,但鮑勃很快識破此人不是吉米,高個子亮出了警察的身份,逮捕了鮑勃,原來鮑勃正是芝加哥警方通緝的罪犯。
在去警察局之前,便衣給了鮑勃壹張紙條,原來剛才那名巡邏警察竟是吉米,他本是來赴約的,但發現鮑勃的特征與通緝犯相符,又不忍心親手逮捕他,便想出了這個主意。
這個結局有兩大出人意料,壹是主人公鮑勃竟是個被通緝的罪犯,二是那個擦肩而過的警察竟是他翹首以盼的好朋友。
兩個20年後重聚,原本可以壹訴衷腸的好朋友卻因為各自的境遇變遷導致了這壹結局,不禁令人感嘆。
擴展資料:
《二十年以後》描寫了鮑勃按二十年前約定好的時間、地點,去會見要好的朋友吉米的故事。二十年的滄桑歲月,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辛酸,當他們見面時命運卻讓他們以警察與通緝犯的形式出現。
在文章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歐·亨利式結尾。
《二十年以後》直到結尾我們才發現原來吉米早就如約前來。當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借著火柴的亮光認出自己的好友就是通緝犯時,在情與法的艱難抉擇中,“不忍自己親自逮捕妳,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
這樣的結局讓我們掩卷後又細細地回味。又如在《麥琪的禮物》中,描述壹對貧苦夫妻的愛情,當結尾夫妻倆各持均已無用的禮物時,黯然神傷?在善良崇高的人性與冷酷無情的現實生活的強烈對比中,讀者壹定會感受頗多。
總之,歐·亨利的小說以新穎獨特的構思、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面輕松而內裏沈重的格調。表現出對人性的強烈關註。對生活的深切反思。它歌頌著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樸品格,幽默卻不無蒼涼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