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紋肌溶解綜合癥從1924年首次發現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該病在波羅的海地區、地中海地區、美國、巴西均有發生,多與食用水牛魚、淡水鱈魚或小龍蝦等食品有關,但病例發生數很少。
我國已報道因食用小龍蝦而導致橫紋肌溶解的病例,都是在食用小龍蝦數小時至十多小時後發病。該病的臨床癥狀為:持續性肌肉疼痛,主要表現為全身性或局部性疼痛,個別病例伴腰痛、乏力、胸悶、呼吸疼痛等癥狀。
壹些對肌肉產生損害的病毒、降脂藥、β2受體激動劑、苯丙胺、毒品等藥物也能導致肌肉溶解。肌肉細胞膜被破壞後,肌肉細胞中的內容物被釋放到血液中,這些內容物就包括大量的肌紅蛋白。由於肌紅蛋白需要通過腎臟來排出體外,肌紅蛋白本身就是個“大個子”,因此很容易阻塞腎小管,影響腎功能。癥狀較輕的會產生血紅蛋白尿,嚴重的還會引起急性腎衰竭。
橫紋肌溶解癥又稱“haff病”,這名字由最早發現橫紋肌溶解癥的波羅的海Haff海濱而來。
橫紋肌溶解癥是壹種致病因素至今不明的病癥。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的,並不是坊間傳聞的“洗蝦粉”—草酸。科學界只能確認,其致病因素是壹種對熱穩定、溶解於正己烷的非極性毒素,並非活的致病微生物。
科學界推測,它很可能是某種藻類毒素,產生這種毒素的藻類可能不止壹種。最近有研究發現,近年來的氣候變暖導致水產引起的食物中毒增加。這壹發現提高了橫紋肌溶解癥的致病因素是壹種藻類毒素的可信度。
事實上,所有病例都是進食經煮熟的海鮮後發病的。不同於很多其他食物中毒,烹飪不能避免橫紋肌溶解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