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原名曾慶冠(1922-2002年 )。筆名還有柳紅、馬萊、阿文、方寧、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黃陂,生於湖北武漢。1936年加入武漢市民族解放先鋒隊,武漢淪陷前夕流亡到重慶繼續求學,並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國文協,組織詩墾地社,編輯出版《詩墾地叢刊》。1943年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學習。1944至1945年從事《詩文學》編輯工作。1947年畢業後回武漢為《大剛報》主編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學院和武漢大學中文系,1952年任《長江日報》副社長,當選武漢市文聯、文協副主席。1955年受胡風案牽連,被捕入獄。1957年因病保外就醫。1959年下放農村。1961年調任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79年底平反,調回武漢市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獲全國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作者在該書的序言中這樣說:“我希望樸實地唱出心中的歌:沒有喧嘩,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糅造作,不是僅僅用華麗的語言將詩裝飾起來,不是僅僅用智慧的語言將詩點綴起來。我知道,讀者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與歡樂》、《美的尋求者》、《讓火燃著》、《聽笛人手記》等,其中《聽笛人手記》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還有詩論集《詩人的兩翼》、劇作集《處女的心》等。詩歌真誠樸素,飽含情感,特別是在逆境中堅持創作,如《懸崖邊的樹》、《有贈》等,沈郁中透露著剛毅,在孤苦中表現積極向上精神。
《有贈》是贈給壹位女性的詩。詩歌以飽含激情的語調,借對壹位女性的深情傾訴,形象地抒寫了對歷盡苦難之後的人間溫情的真切感受,贊美了給受難者帶來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氣的寬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劫難中真摯愛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頌。詩篇表達了壹種既是愛情又超乎愛情的崇高情感,壹種基於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愛,壹種人間至情;同時也折射出對歷史冤屈和現實不公的控訴。
簡析本詩所表達情感的復雜內涵及其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意義。
這首詩作表達的是壹種復合的情感,既有重獲自由的慶幸,又有無法消除的創傷;既有光明的預示,又有難解的隱憂,它們交織著,壹時難以理清,但作者卻以壹種沈靜的態度出之,於平緩中有躍動,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給予讀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地袒露內心世界,細膩地抒寫情感活動,也是本詩壹個明顯特點。在“戰歌”風行,個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視並為詩所摒棄的60年代,它的創作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