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佘太君百歲掛帥

佘太君百歲掛帥

《五世請纓》原名《十二寡婦征西》,又名《百歲掛帥》。講述的是北宋時期,西羌作亂,元帥楊文廣邊關被困, 孟強突圍回朝搬兵,兵部主和,楊府主戰。107歲高齡的佘太君帶領8個兒媳、兩個閨女和孫媳穆桂英等十二寡婦及重孫滿堂, 五代人上殿請纓,奔赴疆場,平定西羌,得勝還朝。

佘太君,名賽花,和其他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陜西神木縣北十裏)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陜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 》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楊門女將中少數民族不少。例如有人考證穆桂英的姓“穆”是鮮卑大姓慕容氏的轉音。姓氏考略雲:折氏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

而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黨項族;祖籍雲中(今天的大同,註:雲中為大同在歷史上的壹個稱謂),遠祖折華。黨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壹,後改為單字折姓。雖然折氏與後來的西夏同族,但是在宋朝抗擊外侮的戰爭中,折家英才輩出,佘賽花的弟弟折禦卿和後世的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氏宗族傳記。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禦西夏,號稱 “折家軍”。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五代史》)。

 佘賽花,封號太君。生於後唐清泰年間(934年),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卒於宋大中祥 符三年(1010年),壽七十七歲。歷史資料,清康基田《晉乘搜略卷二十》載:“鄉裏世傳,折太君善騎,婢仆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 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代光緒《保德州誌》載“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太君生長在壹個愛國名將的家庭裏,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年時候就成為壹名性機敏、善騎射,文武雙全的女將。她少年時便與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禦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已具備巾幗英雄的氣度。折楊兩家結親後,佘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居住在太原北漢“楊府”。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個個都不亞於邊關的士兵。

楊業歸宋後,舉家遷至開封府,楊業七年抗遼,威震雁門。但因總帥潘美誤信了王侁之言,對錯誤的方法阻止不夠堅決,楊業於公元986年不幸殉國。佘太君上書陳述楊業戰死的原由,使潘美受到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被削職為民的處分。 佘太君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陜西神木縣北十裏)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陜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誌》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

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誌》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余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壹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楊延昭為什麽稱為楊六郎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佘太君作了全面的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刊之新渥。爰稽邦典,益進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侯壽母松伯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