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什麽是哥特式?

什麽是哥特式?

哥特(Goth)、哥特式(Gothic):

1、哥特人的, 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羅馬帝國的壹支日耳曼民族)

2、哥特式建築的(12至16世紀流行於西歐的建築風格, 以尖拱、 拱頂、 細長柱等為特點)

3、哥特派的, 哥特風格的(18世紀的壹種文學風格, 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氣氛的愛情故事)

4、指字體,哥特字體的

哥特(Gothic)這個特定的詞匯原先的意思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建築文化與書寫層面,所謂“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將中古世紀的陰暗情調從歷史脈絡的墓穴中挖掘出來。

哥特人

哥特帝國哥特人是日耳曼的部落,從公元第壹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的邊界地區。當匈奴人從中亞往西邊遷移時,哥特人因為受到壓力而從該地區撒離。他們向西遷徙到歐洲,並越過多瑙河以逃離迎面而來的遊牧部落。自羅馬衰落之後,中古早期的哥特人就與其他蠻族爭奪西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土地。

我們唯壹知道的是哥特人來自波羅的海的葛蘭島,當他們南渡至中歐時分裂為兩個群體。西哥特人在公元第二世紀時,定居於今天的羅馬尼亞;東哥特人繼續往東遷移到黑海的西北岸。在376年,西哥特人在匈奴人的壓迫下,從今天的羅馬尼亞南渡多瑙河。合計男子與婦孺的人數約有六萬人。他們打敗來自君士坦丁堡的羅馬軍隊,壹度定居在多瑙河南岸,然後向意大利挺進。409年時,西哥特人在國王阿拉烈的領導下劫掠羅馬城,然後往北遷徙到高盧。羅馬人只好讓出西南部的高盧,其勢力最後擴展到今天的整個西班牙。

哥特文

哥特文壹類印刷或手寫的字體,非常華麗。

即OLD ENGLISH TEXT

哥特和洛可可都是裝飾性很強的字體,他們比較重視線條,花紋的變化也采用了植物做裝飾。可以了解壹下18——19世紀那個時候的英國美術運動。多註意字體線條的粗細,還有就是是註意邊角的設計。

文學流派

從18世紀末以來的壹些文學作品,因為具有***同的基調與文體而被歸類於“哥特小說”。例如:華爾普(Walpole)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裏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侶》(The Monk),當然還有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這些作品戮力於處理殘酷的激情與超自然的恐怖主題,而小說的背景通常建構於荒涼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於無以擺脫的魔性愛欲,和(通常是陽性的)施虐者展開壹段以死亡為終結的際遇……在這些小說中包含的情欲/性別(sexual/gender)的關系,古怪地糾纏於神聖與魔鬼的角力;極度的情色高潮來自於破滅(也就是儀式的“完成”)的那壹刻。象征父權的宗教系統與企圖超越的的黑暗(陰性)力量,在某種不可明說的層面,其實隱諱而酷異地分享著“愛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當代的恐怖小說陣營中,象安妮·萊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紀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戀情欲與父性機制的復雜互動。

音樂流派

早期的哥特式音樂代表有如蘇可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包豪斯(Bauhaus)等等。它們充斥著沈郁厭世的情調。音樂往往冰冷刺骨,既帶有精細的美感,但又同時在音域層面上大量使用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對於壹切傳統音樂極端的蔑視。在歌詞與表演概念層面,展現著生命與愛欲的荒涼。從對現實狀態的厭棄,進而追求心靈深淵的奇詭樂趣。

哥特樂隊

1、此樂隊的音樂氣氛怪誕且超現實。

2、此樂隊的歌詞包含哥特主題。

3、樂隊成員的外表十分哥特化,壹水兒黑。

4、樂隊自稱哥特樂隊,和其他哥特樂隊壹起演出,並出現在哥特合輯當中。

5、來自於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樂隊。

哥特族典型特征

性格:害羞且不愛交際。

藝術傾向:藝術,特別是音樂、攝影和繪畫。人文,特別是文學、歷史和哲學。

著裝:永遠的黑色或暗色衣服。顯眼的宗教飾物,但卻幾乎天天改變信仰,永遠不戴金首飾。

突出的哥特風格

音樂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類的名詞都是“哥特風格”。

再具體形容:黑暗的恐懼、死亡的悲傷、禁忌的愛、徹底的痛苦帶來的美感,簡而言之,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建築風格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壹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壹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壹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壹。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

常見服飾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飾時尚由(清脆的曼陀林風格的半原音吉他、沈穩的單音符貝司線條、簡單但快速的節奏、濃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陰暗的演唱。)音樂風格發展而來,染黑的長發、蒼白的皮膚、緊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銀飾(多用早期歐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設計)。黑色摩托皮夾克、黑色緊身牛仔褲、黑色網眼絲襪和黑色飛行太陽鏡成為哥特族的註冊商標。

任何黑色的東西,或其它暗色,如海軍藍、深紅。可以透(薄尼龍或漁網狀面料),但不露。銀飾。蒼白的皮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壹種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為想體現維多利亞時代關於“蒼白的皮膚是貴族的標誌”這壹審美,也可能是反對沙灘文化裏“太陽曬出的古銅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論。

黑發、漂白過的極淺的金發、紅發或紫發。黑白化妝。白色粉底。黑唇膏,黑眼影,細眉。

自我束縛的裝飾和戀物癖的服裝。皮革、PVC、橡膠、乳膠都是必不可少的面料。中世紀的束腰也極為常見。寬領帶或逞釘子的項圈或緊緊系在脖子上的絲絨繩。

T形十字章(古埃及關於永恒生命的標誌)。五角星。這是異教徒關於火、土地、空氣、水、靈魂的符號。十字架(基督教的象征)。

歌劇風格的披肩、鬥篷和長手套。哥特族們壹般不會像朋克們那麽極端,他們會講些品位。

說實話,如若沒有品位的哥特可能打扮起來看上去就像朋克那樣。松散的服裝已經不是哥特的最愛。哥特以顯示身材的比例美作為基本穿著概念。體現身上的完美比例才是哥特最最主要的穿著風格。

哥特精神

為哥德次文化定義壹個明確的思想體系並不太容易,主要有幾個原因。第壹,心境及審美觀占有非常重要的腳色。有部分是受到浪漫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啟發。黑暗、神秘、病態的印象及心境也存在於傳統浪漫主義的哥德小說中。在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恐怖感及對超自然的畏懼普遍存在於大眾文學中,並持續到現代的恐怖電影。哥德另壹個核心元素是滑稽誇張及自我戲劇化,出現在哥德小說和哥德次文化中。

哥德次文化的成員壹般都不支持暴力,而是容忍暴力。許多媒體錯誤地將哥德次文化與暴力、對少數族群的敵意、白人至上和其他仇恨連結在壹起。然而,暴力和仇恨 並不是構成哥德思想的元素,相反地,部分哥德思想是由主流文化希望忽略或遺忘的社會或個人罪惡的認知、了解、悲痛所組成。這也是哥德音樂中極為普遍的主 題。[6]

阻礙明確定義哥德思想的第二個原因是哥德厭惡政治的特質。在19世紀,個人對於社會規範的蔑視是非常大膽的事情,但遠遠比不上今日的激進程度。因此,哥德次文化的反抗性是有限的,並且吸取了西方核心文化的意象。不同於嬉皮或龐克運動,哥德次文化沒有散發政治訊息或呼籲社會運動,而是強調個人主義、對多元化的包容、創造力、理智主義、厭惡社會保守主義和傾向溫和的犬儒主義,但這些想法也不是適用於所有成員。哥德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審美觀上,而不是道德或政治。

哥德當然有其政治傾向,範圍可從社會自由主義到無政府主義,但他們不會特別表達出來,成為他們文化的壹部份。相反地,政治立場如同宗教,被視為與個人觀念有關。與龐克不同,只有少數人在政治立場和“哥德”身分之間有所沖突。

身為哥德,處在次文化中是極為寶貴的,且能實現個人抱負,特別是有關創作的事物。然而,這也可能是有風險的,特別是年輕人。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大眾對哥德次文化的誤解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年輕人在運動中所找到的價值,可由哥德次文化的持續存在,而其他80年代的次文化(像是新浪漫運動)卻已消失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