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鼓作氣
拼音:
[yī gǔ zu? q?]
解釋:
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舉例造句:
到這地步,壹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壹拼了。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妳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麽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壹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壹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壹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壹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壹起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壹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壹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壹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擔心的是他們有埋伏。經過觀察後,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壹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莊公再等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壹次擂響戰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爭勝利後,魯莊公問曹劌說:?為什麽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壹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松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莊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贊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