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戰:
第壹次世界大戰簡稱壹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壹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和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意大利王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壹。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大德意誌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壹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壹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傷亡9000余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擴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壹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由德意誌第三帝國、意大利王國、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給整個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作為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德日兩國能否對戰爭進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為深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寬恕,並從而成為政治大國的重要條件。
當歐洲國家決心翻過60年前那壹頁黑暗歷史時,歷史問題卻仍然深深困擾著亞洲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日在對待歷史這壹問題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德國建立了反省戰爭的系統機制,對戰爭進行了徹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卻百般抵賴,自戰爭結束以來竭力否認其對外戰爭的侵略性質,歪曲給被侵略國及其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的歷史事實。
百度百科—壹戰
百度百科—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