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它當然是美的。
闊大的舞臺、金色花紋的舞衣、學跳舞的小姑娘在練功房儀態萬方,也會讓中年人覺得少女也被芭蕾喚起。
可另壹方面,電影卻講了壹個糟糕的故事。
作為給壹部低齡兒童看的電影,它的價值觀很成問題。
象大部分童話壹樣,對幸福描述得過於順暢,因此過於不切實際。
雖然說造夢本就是童話的宗旨。
但這部片子,實在應該改名叫《心想事成的菲麗西》。
孤兒菲麗西的回憶裏,亡母總是帶著還是嬰兒的她在草地上騰空跳躍。
自幼熱愛跳舞卻在孤兒院裏始終被壓抑,菲麗西跟青梅竹馬的發明家小夥伴,帶著媽媽的遺物——以芭蕾舞娘為主題的八音盒,順利逃過監控,搭火車去了巴黎。
壹進巴黎,兩個人就失散了,可菲爾西卻因此誤打誤撞去了芭蕾舞劇院。
看完芭蕾舞主角優美的表演後,她遇見在歌劇院工作的黛爾特,跟她回了家。
從這裏開始,就看出編劇的懶了,她給菲麗西開了金手指。
簡直跟金庸小說的男主遇到傳說中的“掃地僧”似的,穿著黑衣服掃地的卡米耶也是高手,全程用獨家秘密方法教授她。
當然最終被冒名頂替的卡米耶找上門來,要求懲罰她。
連劈叉都不會的女主,慢慢適應了挑剔老師的要求之後,居然鬥舞都能勝過技術頂級每天下苦功夫練的卡米耶。
連壹貫嚴厲的老師都站她那邊,覺得熱情比技術更重要。
我覺得這種奇怪的三觀大概是寬松時代的通病吧。
熱情比努力重要,興趣比認真重要。
全世界的影視作品大概都意識到了……
所以日本才拍《寬松世代又如何》,跟“在行”式的,年輕壹代按小時收費,約老專家坐在咖啡廳裏聽哭訴。
其實教壞小孩子。
熱情比不熱情重要,大概是因為熱情能促進從業者更努力地訓練。
紅舞鞋意味著什麽?
在安徒生童話裏,紅鞋子美麗誘惑,有著魔力,穿上它就能跳出輕快優美的舞蹈。
可是壹旦穿上就無法脫下,只能任由它帶著旋轉至天堂或者地獄。
故事裏的珈倫為了擺脫這雙鞋子,只好請屠夫砍下自己的雙腳。
那並不是個輕松的童話,從愉快到恐懼,情緒急轉直下。
這樣血腥的結尾,成年人自能領會其中的深意。
熱愛,似乎是所有藝術強調的重心。
但是藝術的本質是什麽呢?
在某期《讀庫》上看過采訪芭蕾舞演員的文章。
象所有強調柔韌性的項目壹樣,基礎得從孩童打起。
初始,幼童必須經過開韌帶的痛苦,須耐得住日復壹日枯燥無味的基本功訓練。
芭蕾既然被稱作是足尖上的藝術,也因此足尖是最易受傷的部位,指甲會脫落是家常便飯,關節也會腫大;
我相信妳們壹定看過華為那個著名的廣告。
到了青少年期,為了保持身材,女孩子得克制飲食,很少有吃了不胖的人,舞蹈學院的規則是長壹斤肉罰壹百塊錢。
辛苦、勞累,也如同所有的行當壹樣,並不是付出就壹定能得到回報。
也許只能是所有翩翩起舞的小天鵝壹只。
又或者,因為發育,長得太高或太矮,連小天鵝的位置也保不了多久。
好萊塢那部著名的講芭蕾舞的電影《紅菱艷》裏,女主角Peggy熱愛芭蕾。被引薦給芭蕾舞蹈團長萊蒙托夫時,這個以苛刻而名的老師問她為什麽要跳舞,她回答說:“就象妳為什麽活著。”
比熱愛更熱愛,舞蹈就象生命。
萊蒙托夫壹再告誡她說“沒有壹位舞蹈家可以擁有常人的感情。”
最終peggy在愛情還是舞蹈的選擇中恍惚,失去了生命。
藝術裏當然有美,有感動,有天賦的人可能要比沒有天賦的人遭遇更多的痛苦。
除了無止境的付出之外,更可怕的是有天賦的人認識到自己的天賦的限度。
因為他們會更早更清晰地觸碰自己的職業天花板,更不能原諒自己的失誤。
更別提那些哪裏都有的名與暗的權力控制,自卑的情緒和時不時放棄的念頭。
前兩年奧斯卡有部得獎的電影《爆裂鼓手》,那才真得講了藝術世界裏真相。
不然妳以為家長為什麽老是讓孩子做個平凡人就好。
誠然,壹部小孩子的片子並不需要講這麽多殘忍的真相,然後對孩子來說,勇氣和信念不應該是通過菲麗西那樣的渠道得來。
象傅園慧那句,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麽。
他們來源於壹次壹次的瓶頸和自我重塑。
蘊涵萬千,辛苦過的人才會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