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我國有些地區經常出現壹種高溫、低濕的風,壹般持續時間在3天左右,有的地區稱為“熱風”,有的叫“火風”、“幹旱風”等,氣象上壹般把溫度高於或等於25℃、相對濕度低於或等於30%、風速大於或等於每秒4~5米的綜合現象稱為幹熱風。
幹熱風因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其成因各不相同。每年初夏,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氣候炎熱,降水稀少,增溫強烈,氣壓迅速降低,在蒙古和我國河套以西與新疆、甘肅壹帶常形成壹個勢力強大的大陸熱低壓。在這個熱低壓的周圍,氣壓梯度隨著氣團溫度的增加而加大,於是幹熱的氣流就圍著熱低壓旋轉起來,形成壹股又幹又熱的風,這就是幹熱風。當熱低壓離開源地之後,沿途經過幹熱的戈壁沙漠,會變得更加幹熱,幹熱風也變得更強盛。強烈的幹熱風由於其高溫、幹旱、強風迫使空氣和土壤的蒸發量增大,作物體內的水分消耗加快,從而破壞了葉綠素,阻礙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過程,使植物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幹,對當地的小麥、棉花、瓜果等均可造成危害。
在黃淮平原,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陽高度角增大的季節,同時又是我國北方雨季來臨前天氣晴朗、少雨的時期。在幹燥氣團控制之下,這裏天晴、幹燥、風多,地面增溫快,平均最高氣溫可達25~30℃,行雲致雨的機會少,容易形成幹熱風。
江淮流域的幹熱風是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部的西南氣流影響下產生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壹個深厚的暖性高壓系統,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氣組成。春夏之際,這個高氣壓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後逐漸向北移動。由於在高壓區內,風向是順時針方向吹的,所以在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部,就吹西南風。位於副熱帶高壓偏北部和西部地區,受這股西南風的影響,產生幹熱風天氣。幹熱風常常和幹旱壹起危害作物。幹旱期,作物根部本來就吸不到應有的水分,而幹熱風又從莖葉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黃枯死。
長江中下遊平原,梅雨結束後天氣晴幹,偏南幹熱風往往伴隨“伏旱”同時出現,對雙季早稻抽穗揚花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