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寫道?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治,頓有掊擊之意。其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雖意在匡世,似與諷刺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根據魯迅先生的意思,結合當時社會現狀,我認為產生譴責小說的原因主要有:
1.?舊有的社會政治腐朽黑暗,使得平民群眾有抨擊之意。
2.?清政府資產階級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導。
3.?民間資產階級的發展,西方民主思想傳入,民眾思想得到壹定程度地解放。
4.?報紙業、印刷業的蓬勃發展進壹步促進了小說的發行及傳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晚清產生了大批?揭發伏藏?,針砭時弊的譴責小說,雖然?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但是確實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既滿足了政府改革派、民主革命派的改革需要,也迎合了平民百姓抨擊政府醜惡的需求。
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先生提及了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說,這壹說法被後人引申為文學史上的?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伯元(1867年?1906年)
全書***60回,作品所寫的正是晚清官場的腐敗、黑暗,大到軍機大臣,小到管帶佐雜,齷齪醜陋的行徑都在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重要的是,這本書中寫的多是真人真事,只是改了姓名。胡適對這本書做了比較深入的考究,發現裏面的大部分材料都可以代表當時的官場實情。慈禧太後聽說了這本書,還拿去閱讀,看完很是生氣,甚至把書中寫的人物事跡當成官員的黑名單,開始抓捕調查。
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1866年?1910年)
這本書***108回,是壹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全片采用第壹人稱的敘述方式。?九死壹生?既是全書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全書結構的主幹線,從其為父親奔喪開始,再到最後的經商失敗,這期間所目睹的將近200個小故事,呈現了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狀,不僅涉及官場,像商場、洋場、醫蔔星相等等均有提及,揭露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等等。
3.《老殘遊記》劉鶚(1857年?1909年)
全書***20回,是以遊記的形式進行寫作的。主人公是壹名江湖醫生,叫老殘,書中所寫的正是這位主人公在中國北方遊歷中的所見所聞,有意思的是,這裏面所揭露的壹些所謂?清官?,事實上卻為了邀功升官,不惜虐待民眾,扭曲事實,真實再現了當時清朝政府腐朽黑暗,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境況。
4.《孽海花》曾樸(1872年?1935年)
本書***35回,在具體寫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較流行的塊狀小說結構與傳統的網狀小說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情節。小說以金雯青與傅彩雲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生動再現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歷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揭露了清朝統治的腐朽,同時批判當時封建的科舉制度。書中寫到了很多才高八鬥的知識分子,卻都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同時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整本書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從古至今,文學作品都是順應時代背景而產生的,內容也只有反映現實才更加深刻。
寫著晚清末年產生譴責小說,突然想起近些年國內電影春節檔潮流的變化,從最初的合家歡電影到喜劇電影的大行其道,今年的科幻電影又給出了新的選擇,當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以後,精神上的空虛亟需填滿,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文藝作品才是跨時代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