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意思是善於謀劃國家大事,而不善於謀劃自己的生前身後名。是海瑞對張居正的評價。當然,工和拙並不壹定是真的工,真的拙,而是壹種選擇,選擇了“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忽略“贏得生前身後名”。
張居正是明萬歷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壹位傳奇人物。他主導的萬歷新政和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並稱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使萬歷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
但歷來改革者都是觸動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的,正因為如此,張居正“不善謀身”的悲劇性也就凸顯出來了,最終身殞而致禍。
擴展資料:
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歷史悲劇性
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裏便是壹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跡般地在北疆化幹戈為玉帛,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
還表現在壹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歷初年之治,為萬歷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壹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壹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壹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壹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壹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借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
另壹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壹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