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範圍看,散文依然是閱讀考查的主要文體。但是,散文閱讀仍舊是考生的難點。從教師備考指導來看,更多是從審題、答題技巧、存在問題的分析等方面輔導學生。但是,我們發現壹個現象:方法再多,如果學生讀不懂文本,也是收效甚微的。而從命題者的角度來說,雖然散文寫法沒有定勢,但是,壹般而言,用於高考精讀考查的文本,必須中規中矩:段間關系、句間關系、詞語關系清晰明確。所以,從高考角度看,散文的章法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我從如何讀懂散文角度談談壹些看法。
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麽叫讀懂壹篇散文?我們從散文考查的要求“體驗、感受、品味、領悟、理解、探索”可以知道,讀懂壹篇散文的基本要求是,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句段關系,歸納文章主旨:前兩個是屬於結構層面的,後壹個是屬於內容層面的。
找關鍵句、關鍵詞是常規的讀懂文本的方法,對於散文同樣適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散文的文體特點找到壹些方法。
(壹)明確四種分類。
散文閱讀中先明確散文所屬的類型,能幫助考生更快更準確地把握主題。縱觀這幾年的高考的散文,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類:寫景、寫人、記事、狀物
寫景散文,如:2008年全國1卷《陽關古道蒼涼美》、2006年山東卷《文赤壁》2005年海南卷《張家界》2005廣東卷《壺口的黃河》。
寫人散文,如2004年全國卷《痛哭和珍》、2008年江西《朦朧的敬慕——悼念魯迅先生》。
記事散文,如2004海南卷《老家》、2006年廣東卷廣東卷《夕照透入書房》。
狀物散文,如2007年廣東《泥濘》、2007年山東《燈火的溫情》。
(二)把握壹個歸結點。
所謂歸結點,就是散文的寫作目的。散文歸根到底就是抒情、言誌、達意。但是,不同類型的散文,主旨也是會有所側重的。
寫景散文歸結點:通過景物描寫,抒發對景物的情感態度(贊美、否定、感慨等),表達出對現實的思考,對歷史的思索與評價。如《陽關古道蒼涼美》,表現了作者對古道蒼涼美的感嘆和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文赤壁》表達了對蘇東坡的豁達的人生態度的贊美。《壺口的黃河》贊頌了壺口黃河的驚人的氣勢,從而贊美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寫人散文歸結點:對這個人的形象的刻畫,對這人的情感態度,甚至深入到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思考。如《痛哭和珍》,寫出了劉和珍的勇氣、毅力、樂觀熱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愚蠢、可憐、殘忍和充滿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時局的險惡,反動派的兇殘。
記事散文歸結點:以小見大,表達作者的哲思或情思。如《老家》表達了對老家的深深的懷念之情。
狀物散文歸結點:托物言誌。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與誌向。如《燈火的溫情》,表達了作者的思考:在人生中,就算身處逆境,但是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更重要的是要妳在逆境中能在心中點壹盞溫情的燈,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風骨,勇於進取。
總而言之,文中的事、物、人、景是中介,通過他們去達到作者的寫作目的。散文壹切內容與形式的作用,根本是為這個歸結點服務。明確這壹點,我們在閱讀散文探討主旨時,就不應只停留在人或事的表層了。而從歷年高考來看,故鄉情懷、文化尋根、和諧***處、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頌揚名人等題材是散文閱讀命題者所鐘愛的。這些題材總體上呈現出貼近生活、關註人文、文質兼美、意蘊豐厚、思辨性強等特點。
(三)總結壹種思維。
學生難讀懂散文的其中壹個原因是散文看上去內容豐厚繁雜,很難把握那麽多的材料。其實,散文的思路可以歸結為三部曲:
主要的人、事、景、物的描寫——其它的人、事、景、物的描寫——主旨的揭示。
如2007廣東卷的《泥濘》。可以整合文章的材料為:雪的兩重性(其它事物)——泥濘的特點(主要事物)——作者對泥濘的看法(揭示主旨)。又如2006山東的《文赤壁》描寫東坡像在時間與風雨的洗禮下少了真人的那份氣質(景物本身)——長江江面江山已改(其它景物)——贊美了蘇軾在陰差陽錯中以豁達的情懷面對坎坷的精神。再如2004年全國卷《痛哭和珍》寫劉和珍的品格——“我”的怯弱——寫出了劉和珍的勇氣、毅力、樂觀熱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當時中國老百姓的愚蠢、可憐、殘忍和充滿奴性的批判,揭示出時局的險惡,反動派的兇殘。
這三部曲,較好地概括出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維過程,能很好地簡化散文繁多的內容,迅速地理清基本思路。
(四)悟出三個意圖。
理清基本思路之後,還要對上述三部曲的作用有壹個明確的概念。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寫主要是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寫主要是起到對比或類比,形成反襯或正襯,引出主要對象、做鋪墊等作用。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襯托中心,烘托形象。
例如:如《痛哭和珍》中,作者直接寫出了劉和珍的勇氣、毅力與樂觀熱情。同時也寫到自己,寫自己的“渺小”,以此來襯托出面對兇殘敵人時和珍的勇敢。
(五)記住兩個關系。
壹是因果關系。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主旨與謀篇、主旨與選材、技巧與主旨、技巧與語言,都存在著嚴格的因果關系。這個因果關系給我們以下的啟示:作者選擇什麽材料、技巧,怎樣布局謀篇,都是為服從主旨的。例如2008年江西卷《朦朧的敬慕》,這是壹篇悼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但是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筆墨回憶十多年前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等有關情況。這是因為用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人格襯托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時代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慕襯托跛腳小孩對魯迅先生的敬慕。這就是主旨與選材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們明白這壹點,就能把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統壹起來,有利於我們壓縮出文本的主要內容。
二是句段關系。理清句段的關系是我們增分的重要方法。壹般而言,文章段與段間關系種類有①並列、②層進、③對比、④承上啟下、⑤為下文做鋪墊、⑥前後呼應、⑦總起下文、⑧總結上文。句與句的關系有:①因果、②承上啟下、③總分、④遞進,⑤因果等。
找出文本主旨,理清句段關系,才算真正讀懂散文。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做題時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時,往往是缺少理清句段關系的,這也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
例如:2007年廣東卷《泥濘》中:作者為什麽說:“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請聯系全文回答。考生往往只答到“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以及“泥濘使人回憶起民族艱辛的歷史”,而漏答了“泥濘帶來了鄉村質樸自然的生活氣息”。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出這壹段是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只關註了下面的段落,沒有關註上面的部分。
(六)整合兩種句子
把握散文主旨,需要整合兩種句子:抒情句、議論句。
散文主旨難把握在於很多高考散文並不是在壹處明確點出主旨,而是把表達主旨的句子散布在文本的四處,需要我們去歸納。這就要求我們在初讀時邊讀邊圈畫出抒情議論的句子。這壹步學生基本是能做到的,但是,圈完畫完依舊不明主旨。這就需要我們整理出抒情議論的句子,進行合並或者相加,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例如:2007山東卷《燈火的溫情》。全文抒情議論的句子很多,如第壹段的“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燈火——壹種熱愛和感激之情”,第二段“因為無知,反而坦然地生活於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著自己”,第三段的“孤絕是壹種人生境界,它對我們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獨行夜路所給我們的刺激”等壹大段,第四段的“人很難不失意,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骨,不失高潔,才可獨居寒冷的江峽中,成為高天銀雪世界的惟壹自持者”等等。我們要根據文本的意圖,對這些議論抒情句進行篩選,保留與“燈火”有關的語句。那就是“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燈火——壹種熱愛和感激之情”、 “人很難不失意,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骨,不失高潔,才可獨居寒冷的江峽中,成為高天銀雪世界的惟壹自持者”。相加兩處關鍵句的意思,可知主旨是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孤寂中需要為自己尋找壹盞溫情的等,讓自己失意時不失人格,不失風骨,不失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