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壹只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原文:《月夜憶舍弟》-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壹觸動,千頭萬緒便壹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淒楚哀感,沈郁頓挫。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壹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顛沛流離中的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為國家而悲痛。
評價:
梁啟超在“詩聖杜甫”壹文裏曾這麽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壹般壹振壹蕩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
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麽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
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壹樣的振蕩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