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大捷:袁崇煥為什麽能以少勝多
寧遠大捷,明朝軍隊與後金軍隊數次交戰以來首次取得的勝利,之前兩軍對戰,明朝軍隊均處於下風。寧遠大捷發生在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取得部分勝利,但是在分戰場上――覺華島卻節節失利。就總體而言,雖說不算取得完全的勝利,但是明朝和後金的戰爭多年來都處於弱勢地位,寧遠大捷也就意味著勝利的曙光,至少從壹些方面來說是可以振奮人心的。寧遠大捷,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寧遠大捷畢竟是真的存在了啊,而且還取得了失落逆境中的首次勝利。明朝***投入兵力1.7萬,後金大約6萬,最後明朝軍隊以少勝多。明朝軍隊取得寧遠大捷這樣的勝利,對於當時風頭正盛的後金軍隊來說無疑是壹記重擊。
只是,袁崇煥為何能憑借少於後金3倍的兵力取得寧遠大捷呢?這其中的原因,想來也是多方面的。
就明朝本身而言,朝廷並沒有對寧遠大捷產生直接的影響。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當時駐守寧遠孤城的就只有袁崇煥的軍隊,不足兩萬的兵力。後金突襲寧遠城,朝廷想派兵增援肯定來不及了。好在袁崇煥並非是個慫人,攜全城軍民,誓死守衛寧遠城。隨後,袁崇煥制定了作戰方略、嚴查奸細,壹面後金軍隊裏應外合,以免屆時回天乏力。
此外,袁崇煥還知道陣前打氣,“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四下部署官兵,自己坐守城中督戰,統帥全局。再加上此次戰爭中,西洋大炮的加入,對於整個戰局來說,是個基本的決勝條件。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寧遠大捷就是對將士們戰前“以命相許去守城”最好的報答。
寧遠大捷,從後金方面來看,這個原因也就有點復雜,但是最大的原因可以歸結於對戰爭的懈怠。之前太多的勝利開始讓後金軍隊麻痹,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兵無鬥誌,兵器不利。再加上後金長期以來對遼東地區的掠奪,引起了遼沈地區漢民的不滿和憤懣,對於後金的再次入侵,只能是極力抵抗。
從雙方的戰前準備來看,寧遠大捷的勝利簡直就是囊中之物。首先,袁崇煥駐守寧遠城的時候,開始修築城墻、準備軍火、訓練士兵和戰馬,這是戰前必不可少的準備。而後金方面,疏於軍事訓練,而是忙著自家的內務,這場戰爭,輸了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