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二,文章通過剖析生活中常見的踏草折花現象是出於“人欲之私”,推廣而論“後世戰爭盜竊”的行為也是由於“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下面是我整理的周實《雜說》文言文閱讀答案的內容,壹起來看看吧。
原文
(清)周實①
淺草不盈寸,微風蕩成波,倚樓睨之[1],不忍遽去,則吾之愛此草也為何如?東園桃與李,香色襲人魂,有時日墜遊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則吾之愛此花也為何如?
雖然,吾嘗見世之愛草者,往往踏之以足;愛花者,往往折之以爪。夫至踏之折之,與桎梏之蹂躙之將毋同[2]?揆諸愛之初心[3],詎不大相背謬哉?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愛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時,已刁民愛之之心南轅北轍也。
無盡於是得壹解焉[4]。方愛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於莫知其然而然者。及其踏之折之,則不免濟以人欲之私矣。夫自私者,未有能愛物者也,雖間有貌似愛物之頃,亦非真能愛物,特以物足供壹己之愉快耳。踏草折花者,非此類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愛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試問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愛之分際,而流於縱欲矣。是故善用其愛者,能保存天性而擴充之,而天下民物,無不在胞與之中[5];不善用其愛者,遂狹小其天性而戕賊之。後世戰爭盜竊之紛紜,疇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6]?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嗚呼噫嘻!
註釋
①周實(1885 1911),號無盡,清末著名詩人、革命者。 ②揆(ku ):揣度。 ③ 而天下民物 二句:宋朝張載曰: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言泛愛壹切人與物。與:朋友。 ④疇:誰。
22.第②段著重指出踏草折花者 與 的背離。(分別用壹個詞來概括)(2分)
23.第③段畫線句意思理解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花草初生之際,愛物之心自然流露;(等到花草長成)則踏草折花,私心暴露。
B.對待花草的愛心,源自人的自然天性;而那些踏草折花行為則是貪婪之心膨脹。
C.萌生喜歡花草之情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而踏草折花行為則是人的私心促成的。
D.萬物初生時節,人們都有愛物的天性;等到花草可以采摘踐踏,私欲自然形成。
24.聯系上文,從論證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5.比較《種樹郭橐駝傳》中 他植者 與本文中踏草折花者行為的異同。(2分)
26.分析本文的寫作意圖。(3分)
參考答案
22.有用者(高尚者) 無用者(低賤者)。(2分)
23.A (2分)
24.(1)相同點:可以照物;對外物沒有情感。(2)不向點:水性也柔而婉,鏡性剛而健;水隨風而動改變所照物的映像,而鏡子不會。(4分)
25.采用整句的形式(整齊的句式),將鏡子與水兩兩對照,突出兩者截然不同的特性與作用。(3分)
26.(1)人們重視有用者(高尚者)的缺點,而不在乎無用者(低賤者)錯誤。
(2)剛健者(高尚者)能使人保持本性,而柔婉者(低賤者)卻能改變人的本性。(2分)
譯文
低矮的小草不滿壹寸,微風吹過如同波浪飄蕩,我靠著樓向下看,不忍心匆忙離開(這裏),如此我愛這草的行為怎麽樣呢?東面園子的桃子和李子,顏色香味侵占了人的`魂魄,有時太陽下山,遊覽得感到倦怠,便想要不脫衣服住在花的下面,如此我愛這花的行為怎麽樣呢?
雖然這樣,我曾經見過世上說愛花草的人,常常用腳踩它們,常常用手折斷它們。那些到了踩踏折斷花草地步的人,和用刑具鐐銬摧殘蹂躪它們的行為應該是相同的吧。揣度他們對於花草的最初的喜愛之心,難道這種行為不是完全不同的錯誤嗎?在(那些)踩踏花草的人的內心中,本來認為他們之所以踩踏花草,正是因為我喜愛它們,卻沒有料想到他們踩踏花草的時候,已經和最初愛花草的心南轅北轍了。
無盡(作者字號)於是獲得了壹些領悟,正當那些人愛花之心剛剛出現時,是在不知道內心為什麽喜愛而喜愛時流露的天性,等到他們踩踏花草折斷它們,只是因為免不了滿足人的私欲。那些自私的人,是不能夠愛惜事物的,雖然偶爾有表面上愛惜事物的短暫時間,也並不是真正地愛惜事物,只不過因為事物足以供自己壹時愉悅罷了。踩踏花草的人,難道不是這壹類人嗎?
哎!天下真正能夠愛惜事物的人,甚至到了不惜為了事物犧牲自己的生命。試問那些踩踏花草的人,能夠為了花犧牲自己的生命嗎?不能夠為了花草犧牲生命,卻只是桎梏花草,蹂躪花草,這些人早已超過了愛的分寸,因而趨向於縱欲的行為吧。
因此善於施用自己的愛的人,能夠保存外物的天性並且擴充它,因而天下的人民和事物,沒有不是做自己的同胞和朋友之列,不善於施用愛的人,最終使事物的天性縮小,並且戕害它。後世的戰爭盜竊多而雜亂,誰不想要奪取天下的百姓和寶物來使自己的私欲暢快呢?踏草折花的人,就是在這件事情上讓它們變得狹小的人啊。唉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