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七國之亂是怎樣引起的?又是怎樣平定的?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在楚漢戰爭時期,劉邦為了爭取力量,戰勝項羽,曾把壹些掌握重兵的將領分封為王,叫做異姓王。西漢建立後,劉邦壹方面鏟除了這些異姓諸侯王,另壹方面又陸續分封同姓的子弟作王,企圖借此確保劉家的天下。受封的諸侯王權力很大,他們可以征收租賦,鑄造錢幣,還可以任免除丞相、太傅(太子的老師)等以外的官吏。後來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影響到中央集權的鞏固。
禦史大夫晁錯看到局勢的危險,向漢景帝建議“削藩”,說:象劉濞那樣的藩王, 削不削都要反, 早削比晚削損失小。景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削除了壹些封國的部分郡縣,收歸中央直接管轄。
吳王劉濞趕緊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六個王,於公元前154年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的旗號,聯合起兵叛亂。這就是吳楚七國之亂。景帝中計,殺了晁錯,並派使臣命令劉濞退兵,劉濞拒不受令,景帝悔悟,急令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叛。七國叛軍不經壹戰,潰不成軍。劉濞最後被人砍下頭來,送到漢軍陣前。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景帝規定:各封國壹律由中央政府派官吏治理,諸侯王只能享受封地內的租稅,不再給以獨立的軍政權力。到漢武帝時候,進壹步采取措施,削奪諸侯王的勢力。第壹步頒布“推恩令”,準許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子弟,分散王國的力量。第二步又陸續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這樣,經過長期鬥爭,諸侯王問題終於解決,西漢中央集權政治得到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