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2小時賣2000萬,網店28分鐘賣1億,網絡名人年收入過億。這就是網絡名人張大奕的走紅。很多愛時尚愛美妝的女生都不是陌生人。這個微博粉絲過千萬的網絡紅人,在很多女生眼裏,既有臉又有錢。現在,張大奕和她的電子商務公司如涵控股準備在美國上市。作為中國第壹家網絡名人電商公司,如涵擁有113位網絡名人,1.48億粉絲,年收入近10億。其中,僅張大奕就貢獻了壹半以上的收入。
“在找到有品位、有魅力的優質女生後,如涵為她們提供供應鏈服務,通過社交媒體擴大影響力;網絡明星女孩利用個人魅力指數引導粉絲消費,獲取利潤份額。“這是網絡名人經濟的運營模式之壹。
看了壹下如涵的招股書,即使擁有張大奕,28分鐘能賣出1億,如涵還是不賺錢。現在,也許將來。連續三年年均凈虧損6000萬元,產品毛利率持續下滑,收入增速壹再下滑,包裝網紅成本越來越高。不僅無法大規模生產張大奕,就連張大奕也不像以前那麽容易了。
張大奕的網絡名人地位難以維持,核心競爭力壁壘不高。網絡名人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隨著Tik Tok和小紅書的崛起,湧現出了壹大批新生代網絡名人,他們更加垂直、更有吸引力。這些新壹代的網絡名人更適合他們的粉絲。比賽很激烈。
網絡名人很難批量復制,隨機因素比較大。即使有個人品牌的壹二線國際巨星,也很少聽說特別大就能上市。對於壹些大資本來說,也很難判斷如何區分所謂的網絡名人,有多紅,流動性有多大,持續時間有多長。這裏面有很多因素,所以會更難成功。
打造網絡名人的成本越來越高,成本結構由三大塊組成:績效成本、營銷成本、管理成本。這三項費用加起來最多可以占到總收入的50%。這意味著三項費用吃掉了如涵壹半的收入。其中營銷費用占了大頭,過去11個季度平均占比17%,也就是說如涵的大部分費用都花在了網絡名人的包裝上。與JD.COM相比,營銷費用的比例僅為4%,在線名人的包裝成本仍在壹路攀升。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或者網絡名人。這些明星或者網絡名人通過自身魅力影響粉絲,粉絲看到的是被資本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