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科舉考試中大比是指鄉試。
大比指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壹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壹次,在各省省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
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稱為“舉人”,第壹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擴展資料:
鄉試是中國科舉史上各級考試中最遲出現的壹級考試,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壹級考試,而且還是最早退出歷史舞臺的壹級考試。
鄉試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動的重大事件,對區域政治、文化、教育、民風等許多方面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末科鄉試的考試內容已脫離了八股取士的格局,改為講求經世致用。
盡管科舉制已進行了曠古未有的改革,從考試的內容到形式都試圖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仍然無法逃避滅亡的命運。在當時科舉與學堂難以協調發展的情況,最終導致了廢科舉興學堂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