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是先秦時期道家思想,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根據處理問題不同,“無為”的態度即可用於政治的政策方針,政府無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於修心養性。“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麽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幹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思想內涵道家中的“無為”壹般包含著兩層含義:壹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則),即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自然無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萬物,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規範),即人類活動應與天道般自然無為。提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兩層意思,壹即提倡人應順應自然界,隨緣而動,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二即社會人際關系方面,提倡應統治者效法“道”的自然無為精神,盡量簡化社會的各種制度與規範以保持民間民風單純樸實。
因此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壹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